農曆新年前,教育局通過了通識科改革框架,特首林鄭月娥亦在立法會宣布了五個立法方向。看來,香港社會逐漸恢復秩序之後,特區政府開始着手重新推動過去應做卻未做的政策,以鞏固特區的管治基礎。

上星期,教育局及相關委員會宣布通識科的改革,課程內容設四大主題,包括「『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及「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明顯加強國民身分認同及國情元素,佔課時比例約三分之二,內容包括教授「總體國家安全觀」、《港區國安法》、國家不同領域成就等。

課程內容調整之餘,也會考慮改變科目名稱,建議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社會教育科」等。很明顯,新的科目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和過去的通識科有很大不同。

精準施政 破解民生難題

以前通識科是一個規範很少的科目,經常被揭發有很多有爭議性的教材。修訂了的通識科比較近似國民教育,兼且政府在作出通識科改革前已有一套很清晰的藍本,不像以前那樣拋出一個方案,然後提出諮詢,最後被人修改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失去了方案原來的初心,甚至無疾而終。

除了通識科改革,特首林鄭月娥在上周四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開場發言時,提出五個立法方向建議,當中有涉及政治的,而主要是有關民生的,包括區議員在內的公職人員的宣誓安排、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註冊制度、改善舊樓宇消防安全、引入劏房租金管制、加強保障私隱及打擊網絡「起底」行為。

這些措施部分其實已經開始進行和研究,最近則加快進行,例如劏房的租管,特首林鄭月娥特在很早的時候,已關注劏房問題,並於去年四月中成立了任期年半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小組」,研究探討劏房租務管制的可行性和可行方案。該小組成立後舉辦了兩場公眾論壇,小組主席梁永祥表示,期望在今年年中向政府作出建議。聞說小組最近接到「急召」,要迅速完成相關工作。就在小組提交報告之前,林鄭月娥上周在立法會上表示,會修訂《水務設施規例》的部分條文,盡早保障租客免被業主濫收水費,並指示有關工作小組爭取在下月底提交報告給政府,運輸及房屋局長計畫在本立法年度,提交條例草案。可見政府從過往的議而不決,變成比較積極的態度去推動一些民生政策。

在特首提出多項立法方向之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已在多個場合提到,未來特區政府要加快在民生方面的各項工作,上周他在中聯辦的網上春節酒會上就主動提到,香港要拿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措施,逐步破解就業、收入、土地、房屋、醫療等重大民生問題。政界認為,香港社會秩序從超過一年的黑暴後逐步穩定下來之後,特區政府便馬不停蹄地把滯後了的工作,重新提上議程,加快進行,也是中央對特區政府施政的期望。

特區政府近期的處理態度和方法與以往相比有了不同。特區政府以前提出政策或措施,每遇到社會反彈或在反對派發動批評下,就會臨陣腳軟,變得一事無成。近期的施政手段卻有明顯不同,做事比較果斷和強硬。最明顯的表現在抗疫工作上。例如強制檢測,過往,當發現某大廈有確診個案,衞生署只會到現場派發樣本樽,而且是自願性質,疫廈居民有沒有做檢測,基本上闊佬懶理,人人可以自出自入,對是否達致強制檢測效果也不聞不問。

現時,政府的做法轉趨強硬,封鎖爆疫地區,強制區內居民要做檢測,遇有居民躲在住宅內不肯做檢測,甚至聲稱政府人員會破門而入。

同樣地,政府推出「安心出行」程式,政府連下載目標也沒有,甚至有官員說「一個人下載都有用」,被公眾譏笑為「推出當做好」,效果有多好,可想而知。最近,政府似乎對「安心出行」程式的使用,提出強制所有出入政府總部的人要使用「安心出行」程式。政界看在眼裏,覺得這種遲做好過無做的安排,最終逃不過被鬧的結果,與其如此,當初又何必畏首畏尾呢?

要做的工作不要怕被罵

見微知著,以抗疫工作為例,如果政府在推出措施時,能夠以現在的態度強力執行,市民收到信息,現時可能已見成效。但由於政府出於慣有的作風問題,見到有人對政策或措施提出批評,甚至只是一些空泛的名詞,如「自由」、「私隱」等等,政府為怕捱罵,就變得手軟腳軟,拖泥帶水,大筆公帑花了,卻做不到應有的效果,香港的疫情遲遲未能改善。

從政府最近的工作方式,顯示已從過往怕別怕被人罵,甚麼事情都不敢做的態度,已有所調整,但至於速度有多快,政界認為還有待觀察。作為一個政府,如果事事只看民望,只考慮會不會被罵,結局是你行左,想你行右的人會罵;你行右嗎?想你行左的人會罵;你行中間,結果是左右的人都會罵,最後就是無論是怎樣行,總有不滿的人會開罵。所以,特區政府要考慮的,是做應該做的事情,做一些對經濟、民生有益的事情。在中央的眼中,相信也期望特區能夠做出新風格,在政治、經濟、民生各方面重建管治秩序的工程能好好逐一鋪墊開展。

特約作者:陳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