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風力場新方案 建17高產能「風車」
04月26日
中電○六年提出在清水灣半島以東九公里,即果洲群島以東五公里海域,興建全港最大的離岸風場,○九年四月進行環評,同年八月獲批環境許可證,當時提出在十六平方公里,安裝四十至六十七部,每部三兆瓦至五兆瓦的風機,亦即風車,一個海上變壓站,以及一個測風塔,並以海底電纜接駁上岸。中電二○一二年起收集風速、風向、濕度、海流及氣象數據,測風塔將在今年移除,項目至今長達十年仍未興建。
每座260米高 三年後動工
中電發言人表示,中電計畫將離岸風場納入下一個五年計畫,即二○二四至二○二八年的資產投資項目內。他指,近年風機產能已大為提升,上月向環保署提交調整計畫的新數據作審批,指不涉及重大改動,不用重做環評,本月已獲環保署批出更新的環境許可證,項目可以重啟。
調整風車尺寸及數目,二○一○年原方案是架設四十至六十七部風葉直徑九十米的風車,連基座的葉尖最高距離水面約一百一十米,每部風機產生三兆瓦電力。以目前技術,如今市場上已有直徑達二百二十米的風機,每部可發電十二兆瓦。
若在二○二四年動工,屆時可採用直徑二百四十米,連基座高約二百六十米的大型風機,每部發電十五兆瓦。新風機較原方案高一點三倍。以本港最高四百八十四米的環球貿易廣場(ICC)作對比,新風車相當於該摩天大廈的一半高度。
中電指,在採用較高產能的大型風機,可將風機數目減少至十七支,已達至風場同等發電容量二百五十五兆瓦,減少風機插入海牀導致的環境影響。
風機的基座將採用「吸力式沉箱地基」取代傳統打樁,減少對海牀及海洋環境的影響。中電指,吸力式沉箱有如將一個水桶反轉向下壓入海牀,入面水壓低過外面,利用重力將地基推進海牀。
指離岸景觀分別不大
他指,重新評估了新方案對雀鳥、海洋、水質、景觀等八方面影響,結果顯示有關調整不會對項目或環境構成實質改變。
早年環評曾評估該海域的白腹海鷗、燕鷗等雀鳥分布,當時評估工程項目不接近任何重要的飼養或棲息地,風場範圍記錄的雀鳥數量少,潛在影響不會很大。如今風車直徑加大逾一倍,中電指,風車離水面亦高了,其碰撞風險輕微。不過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指,雖然風場位置不是燕鷗繁殖場,但風葉加大一倍,不排除雀鳥撞上的風險,值得留意。
至於離岸景觀,按照中電提供由清水灣郊野公園大嶺峒望去風場位置,中電認為新舊風機在遠距離下,高度分別不大。至於嘈音,風機加大確令低頻嘈音連風聲會加大。
不過他指,按目前各項評估,「沒有比當初的環境許可證差咗」,環保署已在四月批出新許可證。稍後中電會用一年至一年半時間,為風車布局。按照風速數據,該海域每秒六至八米,至於哪個季節或時間風力較大,中電僅稱「數據上沒有一年特別差」,但會透過「最佳」擺位方向,減少風車之間的風阻,能夠將風能用到盡。
環保署表示,中電三月中提交更改環境許可證申請,署方評估其改動對環境的影響及徵詢相關部門意見,認為不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本月十三日已向中電發出經修訂的環境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