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於2019年首先在武漢被發現,但病毒如何獲得跨人類傳播的能力至今仍然不明。新冠病毒突狀蛋白(spike)帶有一段鹼性氨基酸序列(polybasic motif),這段序列很可能同新冠病毒致病性和有效感染人的能力有關。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前進行一項對早期流行的新冠病毒研究,研究團隊主要人員包括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袁國勇及王培等。

研究發現,在人類細胞培養過程中,早期的病毒會很快會失去突狀蛋白鹼性氨基酸序列,但不影響病毒在人類細胞中的繁殖,甚至繁殖速率比原型病毒更高,這對利用新冠病毒製備滅活疫苗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種丟失鹼性氨基酸序列現象只有在早期的新冠病毒中發現,新冠病毒在人類流行一年多已經發生更多的適應性突變,這些突變穩定了病毒的結構,令近期流行的病毒在人類細胞中繁殖不再丟失鹼性氨基酸序列。

團隊的研究發現丟失鹼性氨基酸序列的新冠病毒突變株對倉鼠幾乎沒有致病性,感染過程可誘導全面的體液和T細胞免疫反應,但不引發野生型病毒一樣的不良免疫反應,而感染過突變株病毒的倉鼠可以完全抵禦野生型病毒的在感染,提示這種無致病性的新冠病毒突變株具有減毒疫苗的特性。

團隊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新冠病毒是從動物跨種感染人類的事件,新冠病毒突狀蛋白帶有鹼性氨基酸序列可能是跨種感染的關鍵,鹼性氨基酸序列在病毒基因組不穩定,所以在早期病毒容易發生丟失,但在隨後的人類傳播過程中,病毒繼續獲得其他適應性突變,使得新冠病毒能夠穩定的帶有鹼性氨基酸序列在人類有效的傳播。

團隊的研究亦說明新冠病毒仍然處於適應人類的過程,更多的突變株將會在流行中發生,世界必須對新出現的突變病毒株做準備。同時失去突狀蛋白鹼性氨基酸的突變病毒具有低致病性和在培養細胞中的繁殖力比一般野生型病毒高,是作為滅活病毒的理想毒株。

該研究成果已於5月13日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通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