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趙增熹策劃「大台主」 助年輕人實踐音樂夢
06月04日
趙增熹十九歲入行,見證着本地音樂產業的興衰,「初入行時,華星有梅艷芳、張國榮,寶麗金有張學友、黎明,SONY MUSIC有林憶蓮、葉蒨文,華納有林子祥,每家唱片公司都有『星』,一張唱片可以賣幾十萬張,銷量跟現在相比,相差太遠。」
「打從二○○○年起本地音樂產業開始出現變化,唱片銷量慘淡,現在唱片公司更可以用艱苦經營來形容,看到成個行業開始慢慢萎縮,有感自己心愛的音樂快要消失,作為行內一分子能為本地音樂產業做些甚麼?『第十六製作有限公司』的成立,其中原因是希望為這產業尋求出路。」他說,現時一部電腦已可包辦製作、市場推廣及銷售,加上音樂串流平台的崛起,顛覆了傳統製作音樂模式。「大台主」計畫可以說是一個好大的實驗,讓年輕人把握改變帶來的機遇。
音樂串流平台 帶來發展機遇
趙增熹認為,串流平台為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創作的音樂作品,可以無分國界,讓更多人認識,「以前做音樂是好貴的投資,找人寫歌、錄音製作,還有宣傳,無一隊兵都做不到宣傳,每一崗位都需要資金才做到,初入行那些年是不存在獨立製作,一路發展,時至今日,只要你願意投資時間,肯學肯做,自己作曲、編曲、唱、混音、處理母帶,可以零成本製作一首歌。」
趙增熹指,年輕人發展獨立音樂要做一段很長時間,才到多人認識你的位置,「選擇到中學做推廣,是希望鼓勵愛音樂的年輕人趁有屋企人照顧,沒有經濟壓力下,及早開始創作,至大學畢業便能夠擁有自己的作品,你儲到十首歌,積累到一萬幾千粉絲,他們每天聽你的歌,已經可以有不錯的收入。」
但他強調,製作達專業水平的音樂,是需要時間,「好似我第一位來自英皇書院的學生RUMBU,他的第一首歌由零開始,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兩年的學習打好堅實基礎,今年已可陸續推出五首歌,好開心見到他一路進步,好享受與他一起創作的過程。」
傳承技藝 培育樂壇接班人
趙增熹是一位嚴師,「大台主」不收學生分文,但起步已要求學生做出專業水準的作品,「一開始,我會要求學生交一個高門檻的功課,揀一首自己最喜愛的歌曲,將所有音樂部分重做一次,以測試學生耳朵的靈敏度,這是極高難度的功課,好多堅持不到,都走了。現時約有四十人在計畫內,我會作不定期見面或以電話方式給予學生意見,要求他們反覆修改作品,幫助他們達成目標。」
另外,他指,「大台主」計畫,除了學校,已擴大至所有有心人。「我們已跟十二位有心發展音樂事業的學生及在職有心人正式簽約,為他們宣傳推廣,尋找演出機會。」他更讚賞這十二位學員付出的努力,「他們不斷被我評價,一首歌編曲翻來覆去十幾二十次,才去到最後版本。」
他謂,「製作只是第一步,接着是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作品,所以兩個月來,我們團隊跟十多家商戶及公司傾合作,慶幸反應不錯,願意播他們的歌或合作做不同的項目,例如最近跟at.home 潮流家居生活店合作,我同『大台主』一班唱作人、歌手Judas羅凱鈴,做LIVE at.home ,以靚聲展現生活新態度。」
酷愛古典音樂 夢想當指揮家
趙增熹自言對古典音樂興趣濃厚,一直渴望當上指揮家,但畢業後沒有行這條路,但指揮夢一直在心中,所以數十年來,先後跟不同管弦樂團合作,且保留良好合作關係。令他最難忘的一次,是一四年獲迪士尼邀請擔任「迪士尼90周年音樂會」音樂會創作總監兼指揮,「當時和香港管弦樂團合作,令我夢想成真,我亦碌盡人情牌,邀請李克勤、張敬軒、陳慧琳等歌手演繹迪士尼的作品。」
他不諱言,指揮香港管弦樂團,甚具挑戰,「香港管弦樂團的樂手全是教授級,不容小許失誤,綵排時若準備不足,可以隨時被投訴,因此我花了三個月時間作準備,期間自費到菲律賓找當地專業指揮家,借他的交響樂團綵排練習,才夠膽像一個真正的指揮家站在指揮台上。」
與偶像玉置浩二合作 畢生難忘
另外, 一五年跟偶像玉置浩二合作的演唱會,是趙增熹夢寐已求的一次演出,「那次跟玉置浩二和香港城市管弦樂團合作的《Koji Tamaki Premium Symphonic Concert》,是近乎完美的演出,日本電視台亦派人來港拍攝演出,在日本播放,後來我託當地朋友錄下,平時做完演唱會,我不會再看,惟獨這演出,不時拿來翻看再翻看。」
歡迎熱衷音樂人士加入 一同解決製作困難
「大台主」為趙增熹所創辦的音樂先導計畫,自一六年以來,訪問了超過四十所中學及大專院校,為五千多名學生提供免費講座及表演。其中大約六十名學生參加了該計畫,趙增熹會參與學生製作音樂的每個過程。通過定期與學生會面,協助他們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同時,亦會向學生提供所有設備,包括手提電腦、音樂錄音設備等,讓他們可於家中使用和練習。
幾年過去,現時擴大計畫範圍,歡迎有熱誠及意志堅定的音樂人加入,一同解決製作上的困難,讓作品達至專業水平以推出市場。通過「大台主」計畫成功製作和發行自己歌曲的參加者,將有機會與第十六製作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有專人協助他們發行及推廣歌曲並安排演出,希望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音樂品牌。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