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擊】廢魚塘引高科技 養殖港產大閘蟹
07月18日
記者:吳雋妍
「九月圓臍、十月尖」,每逢金秋時分,港人嗜嘗爆膏大閘蟹,甘香蟹黃令齒頰留香,本港每年消耗約一千五百萬隻大閘蟹。今年初有本港新界魚塘的塘主,由內地引入正宗中華絨螯蟹「長江一號」的蟹苗,開始飼養港產大閘蟹,今年九至十月可以應市。
內地引入中華絨螫蟹苗飼養
有別於一般飼養方法,有環保科技公司夥拍魚塘塘主,由魚塘設計至養殖控制,都引入創科技術,以現代化方法,將有限魚塘面積加大產量,達至高產值生產。負責開發及投資的生態魚蝦科技有限公司,發起人陳式立及程詩灝都各自有專業背景,陳式立是港大地球科學系博士,曾在坦桑尼亞從事採礦業務多年,早年回流本港加入養殖業。而程詩灝本身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熟悉本港環境生態。
程詩灝表示,他們與漁業專家合作,在元朗流浮山、河上鄉、尖鼻嘴及天水圍一帶,向相關塘主籌集到七百萬呎魚塘,重新發展養殖業,部分以特許經營模式合作。其中約三百五十萬呎飼養大閘蟹,而今年三月初開始,在其中四個魚塘共八十萬呎,已落一百萬隻蟹苗,料到今年九至十月收成,可產約五十萬至六十萬隻大閘蟹。
元朗一帶籌集700萬呎魚塘
《星島》上周隨負責人到尖鼻嘴其中一個小型研發魚塘視察,該塘已獲漁護署「優質養魚場計畫」認證。程詩灝指出,特別按照大閘蟹習性改良魚塘設計,有助提升產量。他指,一般養殖大閘蟹的水體只約兩米深,內地較少用降低水體在陸地飼養,但大閘蟹屬於陸上生活的蟹種,「牠們要間中上陸地唞氣,長期浸在水中反而不太好。」因此他們將魚塘挖幾條水溝,形成水稻田的陸壆,上面種上植物,大閘蟹可上水在陸地歇息,「增加陸地面積,更適合飼養大閘蟹,可以加大養殖量。」他舉例,以該塘約一萬呎為例,以每兩方呎飼養兩隻為標準,原本可養五千隻,但用水稻田方式,可加大三十倍,至十五萬隻。
另一方案,他們亦計畫在部分魚塘底放入廢棄的膠卡板疊高,以此形成壆位,類似魚塘挖坑的原理,再在壆面種植水稻,一方面增加陸地面積予大閘蟹棲息,「形成蟹稻共生,還可在塘中養鯇魚等淡水魚。」他說總結今年成效,再決定明年養殖方式。
大閘蟹品質亦取決於水質,他們在清塘後,投資三十萬元打水井,抽取乾淨的地下水注入魚塘,並在塘底鋪設由流浮山收集的蠔殼,平衡水質酸鹼值,並更加入益生菌,加強大閘蟹抵抗力。
每隻蟹加入區塊鏈認證
北區夏天相當酷熱,氣溫可達攝氏三十三度或以上,水面溫度亦可達二十六至二十九度。陳式立表示,魚塘水溫最理想是二十二至二十四度,所以在魚塘上方鋪設透氣的防曬網,另設灑霧裝置,氣溫可降至二十五度,水溫約二十二至二十三度。
今時今日,養殖業亦玩大數據。他們得到Microsoft及Amazon兩大美國科技公司支持,將魚塘設置水質監察系統收集得的水質含氧量、水溫、酸鹼值等大數據,透過雲端儲存,若情況有異會作出警示,立即處理。另外,每隻大閘蟹亦加入區塊鏈認證,標示每隻的產地、飼養水質及物流運送等資料,方便追蹤來源。 陳式立說,活化魚塘要養殖高產值的物種,以大閘蟹為起步,今年稍後會開展飼養馬來西亞頂級河魚、每條身價數千至逾萬元的「忘不了」,以及同樣為馬國名魚「巴丁」。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現時本港的魚塘面積約為一千一百公頃,主要位於新界西北,當中約七成用作魚類養殖,亦有部分魚塘用作濕地保育用途。至於當局如何扶助本地養殖戶,署方表示近年積極推廣「優質養魚場計畫」,協助本地養殖戶提升生產水平及產品質素,亦與魚統處推廣本地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