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家少不免會談論注射疫苗的致敏風險,其實日常有不少飲食都可以令人體過敏,蝦、龍蝦、蟹、扇貝等正是不少人愛吃的海鮮,這些擁有堅硬外殼的海產屬甲殼及貝類海產,能提供蛋白質及多種微量營養素,但部分人進食後或會出現過敏,亦有人擔心其重金屬或水銀含量會超標。

富含奧米加三脂肪酸

甲殼類及貝類海鮮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並不相同,甲殼類(Crustaceans)包括蝦、蟹及龍蝦等,而軟體(Mollusks)或貝類(Shellfishes)則包括蜆、扇貝、蠔和青口等。

養和醫院營養師柳慧欣說:「甲殼及貝類海鮮均可以提供豐富蛋白質,其熱量較一般肉類低,脂肪含量亦較少。此外,亦含有豐富奧米加三脂肪酸,有助鞏固免疫力、預防腦退化及降低心臟病風險。根據一個有超過一萬八千人參與的內地研究指出,每星期進食二百克含奧米加三脂肪酸的貝類海鮮人士,較只進食少於五十克的人士,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低百分之五十九。」

鐵質、鋅質、維他命B12

甲殼類及貝類海鮮亦含有多種微量營養素,柳慧欣說:「甲殼類及貝類海鮮含有豐富鐵質,以一百克蜆肉為例,當中便含有約二十七點五毫克的鐵質,比相同分量的牛肉多幾倍,而青口、蠔、蝦仁等海鮮亦含有不同程度的鐵質量。此外,這些海鮮也能提供豐富的鋅質和維他命B12,有助鞏固免疫力和幫助兒童腦部發育。」

惟需要注意不少甲殼類及貝類海鮮同樣含有高膽固醇,雖然食物來源的膽固醇對心血管影響的關係並不顯著,但是部分油脂及飽和脂肪高,進食時也應留意分量,以免影響健康。

蟹膏、蟹黃 高油脂

在甲殼類海鮮中,蟹包括蟹肉外,亦有蟹膏、蟹黃,不少人更愛好進食這兩部分。柳慧欣表示:「蟹膏其實是公蟹的精囊、精液和內臟集成的濃稠物,黃色的部分則是蟹的肝、胰臟,而母蟹體內的卵巢和消化腺則稱為『蟹黃』。」

蟹黃含有蛋白質和磷脂,但是其油脂和膽固醇含量也相對較高,所以三高患者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建議食用蟹黃,但可以少量食用蟹肉。

組織胺高易致過敏

部分人進食甲殼類及貝類海鮮後,有機會出現過敏反應。柳慧欣指出,主要原因是海鮮的組織胺較高,容易導致皮膚紅腫和痕癢。此外,當中的蛋白質也是致敏原之一,所以進食前應注意。

她說:「除過敏問題外,甲殼類及貝類海鮮也有機會含重金屬或水銀,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建議,成人每次應只進食八十五至一百四十克海鮮,每星期最多兩次,以免重金屬或水銀過多而積聚體內。此外,甲殼類及貝類海鮮屬高普林食物,痛風及需要控制尿酸的患者亦要留意進食量。」

清洗乾淨徹底煮熟

想要安全又健康地進食甲殼類及貝類海鮮,柳慧欣建議大家於進食前應先將海產清洗乾淨,並徹底煮熟才進食,否則有機會導致腹瀉、嘔吐等腸胃問題。

「購買海鮮時,市民亦應該光顧信譽良好的商店,也需要留意海鮮的產地來源,以及食物標籤,若果海鮮已經發出臭味,這表示海產有機會已經變壞,不適宜進食。至於在烹調前,建議應該先去除甲殼類海鮮的內臟、貝殼類食物的『裙邊』,以確保安全食用。」柳慧欣稱。

文:文樂軒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