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明天公布,土地房屋政策成為焦點,而新界北發展更成為重要措施之一;創新城市發展中心召集人、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建議,政府全面規劃新界北用地,並將區內五大發展區合併統一規劃發展,合併後土地面積將擴展至4700萬公頃,預料可提供約20萬至25萬個住宅供應,容納60萬人口,將成為本港另一個發展中心。

  政府過去發展新界北,大致分為5個新發展區,包括粉嶺北、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及新界北新市鎮等。何鉅業認為,目前上述五大發展區各自規劃,發展上較為零碎,發展效益未能達至最大化,建議政府整合上述區域統一發展。

  何鉅業指出,若粉嶺北、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及新界北新市鎮,和周邊已發展空間合併規劃發展後,預料其土地面積將由目前的約2176萬公頃,倍增至4700萬公頃土地,預計潛在住宅供應涉及20萬至25萬伙,可容納60萬人。

  合併上述區域發展後,亦可融入國家的「十四五規劃、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及前海發展計畫」,以配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本港亦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補優勢,創造更有利的經濟發展機遇,同時有利本港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科,有利將新界北發展為「小矽谷」,藉以帶動各產業發展,締造更有利的經濟發展機遇,實現夢想城市願景。

  過去新界北一直被視為偏遠地區,亦以低密度發展主導。何鉅業說,該區有不少農地、濕地、綠化地帶以及祖堂地等,他認為在目前大規劃下,可以一併進行探討濕地及綠化地帶等用地的發展,釋放發展潛力,減少日後發展爭議。

  至於生態價值較高的濕地,如米埔自然保護區等濕地可保留,其餘則可以於新發展區中設保育計畫,預留部分用地闢設自然生態公園等,以補償因發展而導致的濕地損失。

  何鉅業指出,鄰近山邊或周遭的住宅用地等適宜以低密度發展,而位處市中心的用地則以中高密度發展,亦有條件興建較高密度住宅物業,而地積比可提升5倍至7倍發展,以增加住宅供應,是盡量運用土地潛能的一個有效辦法。何鉅業新近成立智庫組織「創新城市發展中心」,是一個關注香港未來城市發展及規劃策略的智庫組織,以建立一個互動的溝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