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中樂道|向前的動力
10月11日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為解決人類糧食問題而努力,他的研究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莫大的貢獻。
袁隆平年幼時深明「吃飯是頭等大事,沒有農民種田,談何生存」,於是他跳出傳統權威的研究方向,以創新大膽的思維去研究雜交水稻,最後成功令產量提升,有效解決糧食問題。
不論是探索太空之旅,抑或解決糧食問題,科研路絕非平坦。這些艱巨工作的背後,一定先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方有機會成功。我在想,有甚麼動力及信念,去推動他們不屈不撓地探索呢?
我相信,他們除了要有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精神外,更必須有一顆樂意服務世人的心,以及愛家國的情懷,才能推動他們不斷向前探索。他們有着清晰的人生目標,願意付出畢生努力去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目的是要推動世界向前,共同創建更好的未來,相信這就是能讓他們成就大事的動力及信念。
創新科技與全球化相信是未來社會兩股主要動力,而學校是培育年輕一輩的場所,裝備學生迎接各種機遇和挑戰是老師的天職。老師能諄諄教誨,傳遞知識,或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尋求知識,甚至幫助他們突破局限,創造知識,當然是一件美事,但更重要是讓學生明白,「知識」要正面地運用出來,建設社會、幫助人群。
未來是由今天起大家一同編寫出來的,一步一腳印。社會上不同持份者應本着這種科研探索的精神,以及民胞物與的情懷,盡各人之力,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好,讓未來變得更美、更精采。
宋錦文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聖公會基孝中學校長。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11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