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了重陽節,按中國人的傳統,重陽節不是去登高便是去拜祭先人,春秋二祭這習俗多年來一直都是很多家庭的習慣。無論現今科技如何發達,醫療藥物如何先進,人終離不開生老病死。

拜祭祖先,或按各人不同的宗教信仰對先人進行不同的紀念活動,其實絕對並不是道人迷信或只徒具形式,亦不是希望後代,將來也以同樣方式拜祭或懷念自己。始終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但是時代不停進步的同時,我們的下一代又會明白當中的意義嗎?

出自《論語·學而》的慎終追遠這四字,意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曾子曾說過,我們應謹慎地對待父母先賢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這樣的社會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其實,這種觀念或典禮,是需要繼續傳承下去的,例如道教儀式中,有燒金銀衣紙或衣包等習俗,新一代懂得在衣包上寫甚麼嗎?基督徒不可參加拜祭儀式、上香或燒冥錢,但會幫忙清潔墓碑的照片或靜靜地懷念先人嗎?因其他原因而未能參與拜祭的人,其實也可以與後輩分享先賢的事蹟又或是效法先人的美德,這樣也是一種尊敬呢!

除此之外,好像對待朋輩或同事,如果他們有親人不幸離世,曾有老人家告訴筆者,可以的話盡量送別人家的最後一程。人生無常,一些喜慶宴會例如生日壽宴、新婚或嬰孩百日宴等,即使錯過了,也有機會可以參加下一次的宴會。但是人家的喪禮卻絕對只能進行一次,能夠出席親朋戚友的告別儀式,雖然未必有很大的實際作用,但即使只是一個鞠躬,已教在世者得到一點精神上的慰藉,減輕心靈上的傷痛。

年齡是十多二十歲的,會較多機會參與生日派對。到了二三十歲,便是獲邀參與婚宴的黃金時間。一旦到了三四十歲,更是參加新生嬰兒聚會的時刻。然而到了一定年紀,參與白事或喪禮始終是無可避免的事,然其背後的意義或習俗,大家也應讓下一代明瞭。

正如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外的對聯所示: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人始終都會有離開這個世界的一天,能夠讓子女明白孝及珍惜要及時,同時亦要教導他們懂得,尊重及懷緬先人的習俗是重要的,亦應該要繼續代代相傳下去。

黃文龍
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