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業設計師派翠西亞.摩爾(Patricia Moore)於一九七九年進入知名設計公司任職,她在一次討論雪櫃設計的會議中提出一個問題:「我們不能設計讓有關節炎的人也能輕易打開的門嗎?」卻換來上司如此回應:「我們不為『那些人』設計。」這件事令摩爾深深不忿,她決定喬裝成老人,走訪美國百多個城市,體驗長者生活上的各種不便,並以此經歷為靈感,設計大眾通用的產品。

繼「Inspire」、「Innovate」之後的「Impact」,既是目標,也是初衷。伍少梅中學推行未來教育,不止要打造一所「未來學校」,更要成為回饋社會群體的「社區學校」。本校重視建立學生改善社會的心志,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謀求福祉。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市民晚年生活質素備受關注。學生不是社會議題的旁觀者,本校鼓勵學生關心長者,利用科技為改善長者生活出謀獻策。為了長者,也是為了未來的自己,不是嗎?

日前,本校學生彭炫康、殷偉濤和莊啟維帶同他們發明的「智能認藥機」,探訪了「深水埗明哥」和一群長者,以了解更多長者日常服藥時的困難和需要。「智能認藥機」的設計概念源自他們留意到長者每天需要服用多種藥物,而藥物有不同顏色和形狀,長者難以分辨它們的外形和記住服藥資訊。他們運用AI鏡頭和編寫程式發明了「智能認藥機」,希望能減低長者吃錯藥的風險。機器操作簡單,將藥物放到鏡頭前方,待它辨識藥物後會向使用者的手機發送藥物種類、作用及服藥指示的短訊。

明哥對學生的發明讚口不絕,欣賞他們結合知識及對長者的關懷,學以致用,為改善長者生活作出貢獻。

「智能認藥機」只是一份微小的力量,當大家掌握未來知識和能力,憑藉為他人設想的同理心和實踐創意的行動,服務他人、造福社會,世界將會變得更好。不知道摩爾的上司如今成為「那些人」後,能否感受到世界上有很多人關心他們的需要,並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而努力呢?

電郵:[email protected]

李建文
作者為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逾廿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0月27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