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影響下,學生鮮有考察交流的機會。不少學校因時制宜,轉用網上的平台,讓學生不出家門,可及千里,不受時空局限。可惜網上平台交流始終欠缺了真實感,實地考察實有其價值。因為置身真實環境,可刺激學生五感,與人的交流,可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意,增進他們與人的溝通技巧。

疫情下同學很難四處遊覽,一些有經濟困難的同學連走出社區也不容易。所以本校中文科嘗試讓學生走進社區,深入社區,並重新發掘社區之美。本校位處南區,香港仔、鴨脷洲有不少本地旅遊項目,別具特色。今年中文學會參與了「浪遊漁港」體驗活動,老師和同學乘坐舢舨遊覽香港仔避風塘,參觀水上人的居所,了解他們的習俗及文化,體會水上人的精神。有同學表示未曾試過乘坐舢舨,所以也是一項新鮮體驗。與水上居民交流,也令同學認識到不一樣的香港生活。微風吹拂、海水的氣味、舢舨運行時的機械聲音、導賞員述說的漁港歷史,都交織成一次不可重複、有溫度的體驗。

學生走入社區考察有不少好處,一方面可提升學生的溝通和解難能力,另一面則是加強了學生與社區間的聯繫。本校在中四級中文科也設計了一項考察活動,希望同學在閒暇遊覽社區之餘,深入社區、發掘一些社區有趣的角度。例如同學間口耳相傳的小食店,生菜魚肉是店鋪的招牌菜,更是師姊師妹之間的集體回憶。在品德情意方面,通過和居民、店鋪東主的交流,去培養學生以禮待人,互相尊重的態度。資訊急速的時代,我們太容易忽略身邊事物,其實我們天天經過的店鋪、公園、廟宇等等,同學可能未必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表面波瀾不驚的靜水,可能蘊藏不少深厚的歷史意義。

其實因應時代,教學方法也推陳出新,不斷有新的教學點子刺激同學的創作和想像力。但不論任何方式,更重要是同學在活動當中的體會經歷,例如教導他們欣賞社區之美,認識歷史,感受人情,加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體味靜水之下的深度。

電郵:[email protected]

高曉君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輔導主任,關注價值觀教育。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2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學友智庫|讚賞到位 快樂成長

學友智庫|阻不了魷魚 便善用魷魚

學友智庫|培養STEAM素養由在地教育開始

學友智庫|生涯規劃 從小做起

學友智庫|等待一個觸動孩子心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