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論學|人生兩難如何解
11月26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面對不知如何選擇的情景,如到餐廳點甚麼餐,乘坐哪種交通工具上學,選甚麼學校、學科和職業等,有時或會讓我們感到兩難、三難或多難。面對以上的人生真像,作為裝備年輕人面對未來挑戰的學校,又能做些甚麼呢?筆者認為學校就是要協助學生加深「兩個認識」——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由於篇幅所限,本篇先談前者。
這世界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各人的性格、喜好、能力和價值觀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學校可以做的,就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創造機會,讓學生更了解自己。顯性的做法,可以是安排學生接受不同的性向測試,如近年學校在進行生涯規劃輔導時經常應用到的九型人格測試等。通過一些性格的分類,令學生多了解自己的特質。隱性的做法,就是通過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以不同的角色了解自己。因為角色就像鏡子,更多的角色就如更多不同角度的鏡子,照射學生不同的自己。
究竟認識自己與解決兩難問題有何關係呢?答案是,如果我們能夠多了解自己,更清楚自己真正喜歡、適合和能夠做到些甚麼,那就可以減少了很多兩難的情況,因為通過一塊自我認識的濾鏡,已將很多自己不喜歡、不適合或不具能力做到的事排除在外,本來看似兩難的人生問題,就能自我排解。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26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談經論學|發揮教學創意 突破各種限制
談經論學|終止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
談經論學|睡得夠 記得多 學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