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歲的香港伊斯蘭教首席教長MuhammadArshad,二十一年前受邀到港演講,自此攜同妻兒移居香港。作為全球五百位最有影響力的穆斯林領袖,他每日帶領信徒禮拜、講道、查核清真證書申請、向莘莘學子授課,希望成為穆斯林與非伊斯蘭教信徒的橋梁。第五波疫情下,宗教處所強制關閉,他首度在寓所度過主麻日(伊斯蘭教周五聚禮),直言百感交集,唯一可做的是向真主禱告,「希望所有人早日解除疫情之困。」記者林家希
第五波疫情肆虐,政府祭出多項防疫措施,當中包括在本月十日起將宗教處所列入《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的表列處所,即有關場所需要關閉,香港伊斯蘭教首席教長Muhammad Arshad日前接受本報綫上訪問,透露九龍清真寺關閉後的心境,並訴說與伊斯蘭教的不解緣。
關閉清真寺礙齋戒月進行
過去幾波疫情,清真寺使用網上平台分享講道或課堂,但Arshad說,伊斯蘭教「五功」之一、一天需進行五次的禮拜不能以網絡取代,「按規定,信徒應站在教長身後一定距離,否則不能視為有效的拜禮,所以建議大家自行在家禮拜。」
即將來臨的四月是伊斯蘭教一年一度的齋戒月,重要程度與華人慶祝農曆新年相同。全世界的穆斯林會在日出後禁食,直至日落,其間不得飲水,以提升精神上的靈性,並通過較長時間的禱告和克制來實踐宗教戒律。惟今年因防疫令,清真寺需關閉直至四月二十日,Arshad提到,去年的齋戒月保持社交距離下進行,而前年則與今年相似,因有確診者曾到訪九龍清真寺,被建議關閉約兩周,「作為負責任的香港市民,應支持政府決定。」
曾任巴基斯坦軍隊教長
巴裔的Arshad出生於傳統穆斯林家庭,其父親曾任巴基斯坦中部城市木爾坦的教長,他因而受到薰陶,約十歲時已能以阿拉伯語背誦整本《可蘭經》,及後在大學修讀伊斯蘭教研究。畢業後,他到巴基斯坦軍隊任職教長,三年後獲升遷至空軍,負責管理和監察宗教事務。為空軍服務八年後,他在○一年受邀到香港演講,其間獲邀擔任九龍清真寺教長,自此與妻兒定居香港。他說,香港是個好地方,人們會彼此尊重,「不同的宗教能夠和平共處。」
除了跨宗教間的友好連繫,Arshad說教派間亦存在共融。伊斯蘭教中有不同教派,當中以遜尼派佔大多數,什葉派佔少數,兩派鬥爭多年,端緣為公元六百三十二年先知穆罕默德離世後爭權所致,當初的宗教分歧,如今更多是政治衝突,如以遜尼派主導的沙特阿拉伯及以什葉派為首的伊朗歷年不休的紛爭,「但在香港,遜尼派和什葉派融洽相處,甚至在同一清真寺內禮拜。」
香港約有30萬穆斯林
伊斯蘭教在十九世紀傳入香港,殖民地時期有英屬印度的穆斯林在中國經商來港,或被政府僱用在港工作,其後有人向政府申請興建清真寺,及至一八四九年有關工程在中環些利街動工,落成全港首座清真寺。據Arshad講述,穆斯林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九七回歸前不少人在警隊、懲教署和各行各業工作,當中不乏醫生、教師和工程師,後者更有份興建香港的主要幹道和機場。
根據一六年人口普查公布的官方資料顯示,香港約有三十萬名穆斯林,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四,當中十五萬人為印尼裔,其次是華裔佔五萬人,巴基斯坦裔佔三萬人。Arshad補充,其餘還有來自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非洲和阿拉伯的穆斯林,當中華裔的穆斯林多居於灣仔,該地區的清真寺也由華裔教長管理。
伊斯蘭教在港扎根多年,但對部分港人而言仍然陌生。Arshad說,不少人對穆斯林有誤解,如有人會誤會他們「重男輕女」和在婚姻上「盲婚啞嫁」,事實上伊斯蘭教強調人人平等,保障女性的權力,並且主張婚姻需要雙方同意,「有人信教後選擇繼續維持某地區或地域文化,非宗教所致。」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伊斯蘭教,Arshad積極參與討論宗教的論壇和演講,並曾在浸會大學教授烏都語和阿拉伯語,使他在○九年入選全球五百位最有影響力的穆斯林領袖之一。疫情爆發前,他不時親自接待來訪九龍清真寺參觀的團體和學生,並解答他們的疑問,希望成為穆斯林與非伊斯蘭教信徒的橋梁,「清真寺的大門隨時敞開,歡迎任何人前往參觀。」
在大學教烏都語 當非信徒橋梁
「伊斯蘭教是宗教,亦可在日常體現,引導我們敬主愛人,命人行善、止人作惡。」對教義深有感觸的他坦言,○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曾有一段難熬的時光,遭敵視及被懷疑是恐怖分子,「但香港沒有這種情況發生,很欣賞香港能夠接納和包容多元文化。」
取得終身教長合約的Arshad說,在港生活舒適寫意,早已將香港視為家園,寄望香港日後繼續保持宗教及文化自由,並建議大型快餐店仿效新加坡和泰國,引入清真食品,讓穆斯林有更多用餐選擇。
《星島日報》
更多第5波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