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校復課了!跟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打招呼,不自覺地說:「幾個月沒有見面了!」真的,一月停止面授,二月宣布把暑假調至三四月,加上復活節假期,終於又再和同學見面了。這三個月,感覺都幾漫長,期間,上學考試取消了,畢業專題的口頭報告延後了。這幾個月,體驗了世事常變的道理。
引頸期盼的「恢復面授」,終於來了,但是卻加多了不少限制。除了本來的口罩令、洗手、量體溫、禁止午膳、不能全日授課等限制,現在又加多了每天快測、未打針的同學不能參與非學術活動的新限制,而且,全體教職員及九成學生打齊兩針,才能申請全日面授上課,要全日面授的難度又增加了。
當歐美全面開放,甚至解除所有防疫措施之際,香港則未知何時可以解禁。回復正常,彷彿是一件天方夜譚之事。防疫固然重要,但當防疫措施愈來愈嚴格時,社會是要付出代價的。
教育工作,是要讓學生懂得人文關懷精神,要學會尊重別人。但是,新措施之中,最不能接受的防疫限制,就是要把已打針和未打針的同學分隔,方式是未打針的同學,不能參加非學術活動,這表示已打針的同學有特權,以歧視的方式,來催谷打針,這是違反教育倫理的做法。特首講過,未打針的同學有教育的權利,不容剝奪,這說法很好,值得讚頌,故此,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未打針的學生,仍然可以上學。可是,卻不容許未打針的同學,享有同等參與體藝等課外活動的權利,是否有欠公道,有歧視之嫌?
美國教育家Jane Elliott曾在五十四年前,做過一個「Blue Eyes & Brown Eyes Exercise」的教育心理實驗,她把學生分成藍眼睛和啡眼睛兩類,賦予其中一類特權,並用圍巾以便識別,結果,歧視便自然出現了。Jane Elliott最後把所有特權及圍巾取消,同學也歡欣地扯下圍巾,體驗過歧視和被歧視的感受,同學學會了尊重彼此的不同。
若防疫措施不斷把學生區隔,恐怕對孩子的成長有壞處。
海星
作者為鄉師自然學校校長及創辦人,愛自然,愛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4月29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原文標題為〈歧視在暗角中〉。
延伸閱讀: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