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利用LSF技術,在鸚鵡嘴龍化石上確認包圍着臍部疤痕的獨特鱗片。中大提供
恐龍是卵生動物,科學界假設牠們擁有出生時留下的長形臍部疤痕,即「肚臍」,惟一直未有證據證實。由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中大研發的雷射熒光成像(LSF)技術,重新檢視一塊有一億二千五百萬年歷史、在中國出土的恐龍皮膚化石後,發現與現代蜥蜴及鱷魚臍部疤痕附近相似的獨特鱗片,藉此成功還原一條完整的恐龍肚臍,是科學界至今找到動物有肚臍最古老的記錄。
現代蜥蜴及鱷魚等卵生動物與人類不同,沒有臍帶,卵黃透過一個像隙縫一樣的開口,連接到卵生動物的身體上,在將要孵化時,該臍部開口會被封住,形成獨特的長形疤痕,亦稱為肚臍,附近會長有獨特鱗片,科學界一直假設同為卵生動物的恐龍亦擁有長形臍部疤痕,惟過去一直未有證據。
化石揭示獨特鱗片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近日與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利用其研發的LSF技術,在於白堊紀時期、即距今約一億二千五百萬年的草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皮膚化石上,發現包圍着臍部疤痕的獨特鱗片,藉此成功還原該恐龍的長形臍部疤痕,令該化石成為第一塊保有恐龍肚臍的化石,亦是科學界至今找到,動物有肚臍最古老的記錄。
該鸚鵡嘴龍化石在○二年於中國出土,澳洲新英格蘭大學教授、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Phil R. Bell指,該化石將成為研究恐龍皮膚最重要的一塊化石,相信LSF能在化石中發現更多未被發現的細節。本報記者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