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約佔地球表面面積的七成,人類卻所知甚少,獲「資金過河」撥款逾人民幣一億一千萬元,科技大學設立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香港分部)」成立三年,正進行六十二個研究項目,成功揭開在深海冷泉棲息的海洋生物依靠共生細菌,於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奧秘。分部將開展五年的新階段,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錢培元計畫整合研究項目,使資金更用得其所。記者 袁嘉詠
科大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香港分部)」於二○一九年成立,過去三年每年獲本部撥款三千八百萬元人民幣,經過三年的初創期,正檢討進入為期五年的新階段。負責的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錢培元指,截至三月,香港分部已發表二百四十多篇學術論文,並取得十多個國際專利,他期望本部持續投放資金,將整合現有研究項目中,主題相近的項目,如大灣區及南海海域環境污染與生態安全,與相關海域的生態系統研究,使資金更用得其所。
不止看「一畝三分地」
現時本部正申請成為國家實驗室,錢培元期望香港分部日後升格為國家實驗室分部,強調研究海洋不止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應着眼於整個海域,「不管是經費、研究的影響力,抑或政策的支持,若不參與內地的研究,香港只會被邊緣化。」
中心多項研究之一,是「冷泉生物的多樣性、功能及基因組學」,錢培元帶領研究棲息於深約一千至三千米海底,在冷泉及熱泉的巨型動物,以及共生細菌基因組的研究,「在深海居住的生物,體形很大,像海毛蟲只消六個月便能長成一米長,解析基因有助了解其進化過程,有甚麼變化因素。」
共生細菌轉化毒物
研究開展至今,團隊已成功解析有記錄以來,最多種類的巨型動物及其共生細菌的基因組,發現共生細菌直接寄生於動物細胞中,如光合作用般,把有毒物質轉化成動物所需能量,「動物不停從細胞中吸收能量,才會長得這麼巨型,有助我們探索人類如何與細菌共存。」
深海中蘊含豐富細菌等生物活性物質亦極待發現,錢培元其中一項研究,已成功從中提取出能作抗生素及抗神經衰退等藥物的化合物,其中一種既能保護人的神經元、甚至能治療愛滋病毒,另一種有望成為針對現有具抗藥性細菌的抗生素,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能取得相關病毒或細菌作進一步研究,期望日後與藥廠合作研發新藥。
周四首辦海研會議
新冠肺炎疫情下,錢培元坦言出海採集樣本更為困難,其中一次原定從六個冷泉中採集樣本,因成員在船上確診,最終完成一個冷泉作業後,便要折返並在船上隔離;原定三月在內地登船出海的任務,出發地因疫情多次更改,從深圳改到南沙,再轉到海南島,幾經轉折始能成功出發。
為加強世界各地海洋科學家及相關產業的合作及交流,香港分部將於周四舉辦研討會,預計有兩百人以綫上及綫下形式參與,是本港首辦海洋科學研究會議。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