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閱讀書刊時,有否想過為何作者會用"he"或 「他們」泛指全部人,或是未有指明性別的人物呢?這是一種顯現性別不平等的用語。過往很多作者書寫時,會以男性為中心,忽略女性。傳統重男輕女和男尊女卑的概念,透過日常閱讀的書刊植入兒童的腦海,性別不平等的觀念就這樣延續下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香港通過《性別歧視條例》及成立「平等機會委員會」,並在二○○一年設立「婦女事務委員會」。大眾對女性地位日益關注,婦女地位亦因而提升,但這方面的改變有否反映在學校教材中,值得研究討論。學校是影響青少年性別態度及行為的重要媒介,教科書和兒童文學對青少年性別認知的影響尤其深遠。大眾認為,教科書是權威可信的知識來源,學生每天在課堂內外都會接觸教科書,書本內容、插畫及其所用語言對學童的社會行為和價值觀影響深遠。
用詞及詞序
除了採用男性代名詞「他」(he, him, his)外,許多作者也會使用男性名詞man和-man的複合詞,泛指所有人或是性別不詳的人物(例如︰If anyone calls, ask him to leave a message;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Who is the chairman of the commission?)。傳統「重男輕女」觀念也反映在詞語的次序上,在同一句語中,通常都是男先女後。中文例子有「男女」、「夫婦」、「父母」、「兄弟姊妹」、「先生太太」等,英語例子有men and women, brothers and sisters, Mr and Mrs Wong, Romeo and Juliet等。
人物塑造
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被視為家庭經濟支柱,女性負責打理家務和照顧長幼,賢妻的典範是要「入得廚房,出得廳堂」。中外文獻發現,上述的性別定型經常在教科書和兒童文學出現。許多作者的筆下,男性擁有不同的社會角色,職業通常富挑戰性、創造性和領導性;女性的崗位則較為狹隘,主要是負責照顧家庭,所從事的職業大多以輔助性為主(例如︰護士、秘書等工作)。
此外,男性較多被形容為獨立、愛冒險、勇敢堅強。相反,女性常被形容為愛美、貪婪、兇狠、嫉妒等,《雪姑七友》中的皇后和《灰姑娘》中的繼母便是一些例子。
對話及圖像
性別不平等現象也常常出現於書本的對話中,包括發言數量、語言表達方式,以及話語功能(例如︰女性多被形容為富於情感、發出請求、表示同意、遵從指示者;而男性則多被描繪為提供資料、作出決定、打斷對話者)。
圖像展示方面,大家可以留意誰是主動的行動者和被動的接收者,作者是否經常把男性描述成比女性更活躍和強大?是否一定是男孩搭着女孩的肩膀?男孩比女孩高?男孩更擅長運動、喜愛玩具車、機械人和球類,而洋娃娃、玩具熊、跳繩等則被描述為女孩的玩具?顏色性別定型也值得關注,是否粉紅色代表女孩、藍色則代表男孩?
綜合上面所述,如何把性別平等的觀念滲透在書刊中,值得作者及出版商關注。雖然現在很多作者和出版商已留意到這問題,並加以改善,但是大家仍然可以在書局和圖書館接觸到包含性別不平等的舊刊物,繼續受到性別歧視語言的影響。如何提高教師和家長對性別平等的認知,使她/他們懂得怎樣有效幫助學童處理書本中的性別問題,同樣重要。
李鳳琼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本科課程)及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實踐)
本專欄由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學者輪流執筆,內容屬個人分享及學術見解,讀者如有任何意見,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6月23日教育版專欄「數碼人文」。
延伸閱讀: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