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廿五年,香港憑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不斷深化,更躋身為頂級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但近三年經歷社會動盪及疫情「封關」等,令本港的地位備受挑戰。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接受《星島》訪問時認為,香港回歸下半場仍有優勢成為亞洲區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但要做好「三招」才能進一步鞏固地位,包括做好對外宣傳,糾正近年國際對本港法治、金融制度的誤解;做好挽留及招攬人才;以及做好金融產品多元化,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

馬時亨說:「如果當過去幾年冇事發生過,咩都唔做係唔得嘅,香港要做啲野去糾正局面,尤其係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對外嘅金融窗口,呢個優勢絕對不可以消失。」

馬時亨於二○一○年曾以「上海會否於二○二○年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為題舉行講座,當年他下結論上海不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亦不能取代香港。十年後的今日,他說即使題目改為「二○四七年」,他的答案仍然一樣,並說:「上海今日係做得好好,A股市場成交大過香港N倍,但唔代表佢做到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係金融中心,但唔國際化,而香港係真正嘅國際金融中心,建基於三件事:國際級監管制度;法治獨立及行使普通法;資金進出自由。如果呢三樣野都冇,幾乎無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指滬2047年亦不能取代港

他表示,看不到未來廿五年內,內地在外匯管制、法治及監管等會有重大改變,「呢啲對投資者嚟講好重要,國際投資者對上海唔會有對香港嘅信心。」

他強調,香港是內地唯一對外窗口,這個獨有優勢絕對不可以消失,「如果成為內地嘅城市之一,香港就一定輸硬。」他認為,香港未來要繼續發揮「背向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點解香港好多方面可以贏新加坡,因有內地支持,但同時香港係國際城市,呢個國際形象令內地好多城市,包括上海,都唔夠香港爭。」

過去三年,香港經歷了社會動盪及疫情。馬時亨指本港已元氣大傷,同時國際對香港存有很多誤解,「今日為止,香港仍保持優勢,但唔可以當過去幾年無事發生過,要做野去糾正局面。」他認為新政府上場是好的契機,盡快做好對外宣傳,改善香港形象,建議邀請本港一些在外國有影響力的財金名人,聯繫當地重量級政客及領袖,與經貿署合作,為香港做宣傳推銷工作,「例如陳智思(行會成員及亞洲保險主席)可以幫手去泰國;英國可以搵有爵士名銜嘅李國寶(東亞銀行主席),搵個同當地有人脈關係嘅去傾,已經好好多,始終佢哋識嘅人層次高啲。」

本港近月有人才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馬時亨認為,本港基石仍在,包括國際級的監管及司法制度,馬時亨說:「無論外面點講都好,香港仍是司法獨立,亦睇唔到會行到同內地一樣。」他相信香港始終是具吸引力的城市,人才終會回流,但未來要加大力度挽留及招攬人才。

「金融產品不可獨沽一味」

回歸以來,港經濟依賴金融及旅遊業,他指創科、文化等已落後於人,現在即使再發力追,都未必見大成效,因此要繼續在股票、債券等強項保持優勢,進一步令金融產品多元化,「唔可以獨沽一味,要緊貼市場。」提高投資者對本港市場的重視。面對中美角力,香港應如何自處?曾在多家外資行出任要職的馬時亨說:「當然會擔心地緣政治,如果美國真係要玩香港,好可能會喺股票市場『做手腳』,例如限制美國投資者及基金投資香港股市或債券」但他指,美在港利益龐大,相信未來即使有新制裁,都不會太厲害,他說:「如果太厲害,美國利益都會受損,係自己倒自己米。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