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譽為亞洲教育樞紐,彈丸之地有多所世界排名前百的大學,近年多校先後「北上」大灣區擴展版圖。熟悉本港高等教育發展的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認為,本地適齡學生減少,要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是未來發展重點,到大灣區辦學能突破大學在本地的局限,亦擴闊本港年輕人的學習經驗和就業出路。
本港高等教育界在過去二十五載蓬勃發展,政府資助大學和自資院校各踞江山,有私立院校升格大學,亦有資助大學率先「北上」建內地分校,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八大之中的六所大學,加上都會大學,都已經或計畫落地大灣區發展校區。
中大科大內地受追捧
對大灣區及本地教育發展素有研究的莫家豪,分析本港大學到內地辦學歷程,指○五年浸會大學首到珠海合作辦學,初期廣東省政府對此猶豫,後來院校愈辦愈好,逐漸收生水平達到一綫,而獲政府支持;一四年中文大學到深圳設分校,起點較浸大當年高,深受當地政府支持,擬借中大之力協助發展優秀的大學群。到一八年,科技大學宣布落地廣州南沙,更是大受追捧,「不止因科大世界排名高,還有科技和研究水平,配合到廣州的創科發展方向。」他指嶺大因學科性質,雖未滿足內地城市創科發展需要,亦能夠憑擅長的學科和內地院校辦聯合課程,互相合作「加分」。
莫家豪指,內地政府不乏財政資源投放大學教研,笑稱單是清華大學一年經費,已比本港八大一年加起來多。「如果互補,資源共享,發展更強的科研實力,能鞏固香港在地區內的教育樞紐位置,創造機會給我們的年輕人。」
內地投放大 資源共享港得益
他認為國家鼓勵本港大學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令本港和內地院校,以及中央自身人才儲備達到「三贏」局面,尤其本港適齡學生人口下跌,若將收生的層面擴闊到六、七千萬人口的大灣區,由本港大學發揮國際性優勢、內地大學發揮產業和研究聯繫,學生將來的學習經驗和就業出路會更廣闊。
同時,大灣區機遇能為大學教育未來發展,吸納世界各地,包括來自內地的人才到港。「試想每年這麼多人考高考,頂尖的一批人選擇來港讀書,他們也是將來的儲備人才。」他指縱然這些學生讀完未必留港發展,但他們取得香港學位、對港有所認識,將來返回內地或其他地方工作,具備的香港經驗都成為「聯繫點」,作為未來發展的橋梁。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