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男團MIRROR上周在紅館舉行演唱會,沒料到巨型熒幕墮下砸傷舞蹈員,敲響業界安全警號。據了解,意外事故不時在演出業界發生,例如升降台操作時機不當,或者藝人不慎跌下台等,因規模較小,未有引起爭議。有業界人士坦言,本港在舞台設計上欠缺監管,工程「判上判到亂晒龍」,且移民潮下經驗技工奇缺,而工程師和主辦方又凌駕於署方駐場舞台監督,再加上已達四十歲「高齡」的紅館,實際設計乃作體育館,現有設施非為表演而設,難以應付變化多端的現代舞台。眾多漏洞終在是次事件大爆發,釀成重大意外。記者 林家希 仇凱瑭

「表演總會有突如其來的意外發生,無可能零出錯。」在業界從事了超過二十年的資深人士坦言,歷年來演藝界在演出時,不時有大大小小的意外,例如歌手投入演出,不小心跌下台,或人員操控失誤,如升降舞台的時機不妥,衍生突如其來的晃動,讓藝人失去平衡等,「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小意外,但今次最嚴重,而且明顯是人為疏忽。」

移民潮下人手荒 臨時工無經驗

外界對是次事件眾說紛紜,不過,有業界人士不諱言,坊間部分傳言屬實,例如舞台工程「判上判到亂晒龍」。他提到,因經過不同公司抽成,技工薪金微薄,加上面對移民潮和疫情夾擊,行內經歷嚴重的人手短缺,現時需在社交平台上招聘臨時工,「部分人無經驗、無手藝,也無熱誠,成品安全與否對他們不重要。」

惟現代舞台設計愈趨複雜,結合科技和視覺藝術的演出,更是近年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趨勢。紅館雖被視為香港歌手的「聖地」,惟有行內人坦言,以場地的軟硬件考量,紅館絕不是最頂尖。他舉例,紅館於八十年代建成,上次大維修已是十多年前,「點玩得起你啲新機關?」他指女歌手容祖兒一九年演唱會的組合式球體舞台裝置,在外國設計和製成後,在內地找場地模擬紅館的設備,預先組裝及綵排,「確保無問題再運到香港組嵌。」相比紅館,有業界人士指,亞洲博覽館的配套更為先進,音響質素高,吸引不少外國歌手到該處演出,認為紅館應當改革。但也有人堅持反對,「以前我們開演唱會不用『花臣野』已經很好看,無必要為了部分人改變。」另有人強調,紅館是體育館,自然無法與專門演出場地相比。

紅館設施難應付新式舞台

有相關人士指,政府的規定應隨時代更新,就舞台設計作更嚴厲的監管,如參考外國成立舞台設施的專項組,並要求主辦方遞交風險評估報告和制定應急計畫等。

事實上,此次MIRROR事件的舞台設計,亦有合資格專業人士認證。機電環境設施顧問謝永工程師表示,演唱會涉及結構工程和機械工程兩個專業,前者涉舞台設計及固定,如舞台能否承托表演者的重量,後者則管裝置,包括是次意外中電子熒幕的穩定性等。他提到,每個結構或機械都有安全系數,現階段沒有數據參考,不能夠質疑是次意外的舞台結構出現問題。

主辦方凌駕署方駐場監督

演唱會舞台屬於臨時舞台設計,屋宇署註冊結構工程師張樂安說,結構工程師收到承建商提供的設計後,計算該裝置需要多少物料支撐,以符合穩定性等要求,正常而言,事前會知道裝置的移動模式,考量多方面的安全系數,因此驗收時不會要求裝置升降,除非主辦單位作出改動而沒有通知工程師,否則結構不應出現問題。至於演唱會期間,會否有工程師每日監場,張表示,「簽紙後不會再監測。」

政府在事件中有否責任?有業界人士不諱言,政府收到申請後,只會審查相關工程師是否合資格人士,並不會到場視察,建議恢復在紅館安排駐場人員作監管。不過,有曾任駐場舞台監督的人士坦言,除非是「駐場結構工程師」,否則不認為舞台監督能「阻止」主辦方或承辦商,因舞台監督一般是資深舞台工作人員或技術人員,「始終不是工程師,即使有問題,但當他們拿着工程師已經批准的報告,問我們有甚麼資格提出質疑時,真的無話可說。有人還很惡,問是否要找你們局長才可以,早已凌駕在康文署監督人員之上。」

她又指,部分合資格專業人士沒有親身到現場,只是派員在場拍攝數張照片後,看着照片寫審批報告,或因與承辦商或主辦方有交情,到場隨意「望兩眼」便離去,根本未能如實反映情況。另有業界人士稱,很少在小型場地看到工程師,懷疑有人隨便簽署審批報告。

有工程師只看照片寫審批報告

有行內人直言,為確保舞台工程的質素,有必要為工人建立發牌制度,或者要求技工每年報讀課程,溫故知新,但亦有人指,業界已面臨人手短缺,連工人也要發牌,令招聘難上加難,「何必為了一次意外,懲罰整個業界?」

業界普遍認為,政府會因此次事件收緊監管。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理事張小姐表示,加強對業界人員的安全保障是好事,但監管標準由誰而定、誰可作為監管者、如何監管日新月異的科技,以及會否扼殺創意藝術等,還望新政府可考量有關因素。

全文刊《星島》「每日雜誌」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