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侯傑泰教授發表了一份「香港學校教學現況」調查報告,當中教人意外的是批改功課的時間比備課幾乎多出百分之五十,意味著備課時間不足容易影響教學質素。因此,有教育界人士表示學校和老師需要更加善用數碼科技,循序漸進優化教學模式,令老師有充足備課時間,令學生學習成效更見理想。
侯傑泰教授的調查報告共訪問了528位校長、課程主任及老師等,發現老師批改功課每星期平均需時9.4至10.4小時,備課時間卻僅為5小時至7.1小時,反映出批改功課時間過長,嚴重影響老師的備課時間。
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校長認為,教學質素是每間學校和老師最重視的,惟現今香港教學模式的確仍存有改善空間,學校和老師都需要與時並進,善用數碼科技來協助老師「分工」——例如將部份功課改為線上進行,學生在線上回答問題,對錯均提供額外的伸延教材如短片、補充練習等,讓學習能力有異的學生可以按能力繼續自學,或是了解不瞭解的地方,直接減省批改功課時間之餘,亦符合現時教育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方針。
「坊間有很多教學軟件方便老師使用,我認為只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彼此有共識,透過數碼科技減低老師沉重的工作,家長認可和鼓勵仔女多利用線上教學,定可優化教學質素,對各方都有利。」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主任亦同意數碼科技是有助老師提升教學質素。「侯教授的調查報告有指出,很多老師仍然未充分明白數碼科技如何有助提升教學質素。數碼科技不僅令老師批改功課變得輕鬆省時,而且利用數據分析能夠知道班上學生的學習進展,有助老師準備課堂內容,提升教學質素。此外,老師亦可發掘出資優學生,提供更多合適的學習素材培育他們;反之,數碼科技也可輔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解決學習障礙,讓他們追上學習進度。」黃主任稱,業界要多分享和交流數碼科技教學的經驗和心得,讓更多老師了解數碼教學工具使用並不困難,只要多使用,很快可以掌握。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