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指,大數據可應用作監察抗生素耐藥性(AMR)病菌的情況,並指本港需要建立AMR的監測系統,從大數據中預測「超級細菌」所帶來的負擔。

徐詩鈴在電台節目上表示,AMR細菌可以經人及經食用動物傳播,外國曾有統計指,AMR在2030年間會令多達2,400萬人陷入赤貧,若不採取任何行動,將可能導致在2050年間全球每年高達1,000萬人死於AMR。她又提到,英文簡稱 MRSA 的「金黃葡萄球菌」是一種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一般會引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除了 MRSA, 「超級細菌」CPE在香港亦甚為常見。

為了解本港CPE流行病學情況,港大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項研究 ,利用醫管局轄下的臨床醫療數據分析及報告系統(CDARS)的電子健康數據庫作研究。研究發現,曾經使用β-內酰胺抗生素是攜帶CPE的獨立危險因素,事件發生的比率為1.37,並發現CPE發病率呈穩步上升趨勢,尤其是夏季是高峰期。她指,研究亦反映大數據可應用作監察AMR的情況,並指本港需要建立AMR的監測系統,透過統一的格式收集數據,從大數據中預測所帶來的負擔,例如病發率、死亡率、相關經濟成本等,以計劃部署方案。她指,儘管公營醫療體系提供耐藥監測數據,但與AMR全球監測系統的格式並不統一,數據與數據之間難以發揮參考價值,導致部署應對策略舉步維艱。

她指,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成立國際AMR監測系統,本港作為其中一個合作單位,可以多參與發展,建立一個能與國際接軌的架構以進行AMR監測,組成一個包括醫管局、公共衞生服務處和涵蓋食用動物和食物的監測平台,加強及統一醫療機構的AMR監測和測試的方法。她又指,造成AMR因素甚多,即使正確使用抗生素,耐藥性也會自然發生,並指抗生素有效的次數和時間有限,應該好好運用,延長其有用的時間,爭取更多時間去研究新藥物對抗惡菌,減少醫療負擔。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