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發出3號強風信號,預料本港平均風速每小時41至62公里。非政府氣象組織「香港地下天文台」在社交網站表示,按照現時預測, 尼格會在星期三(11月2日)稍後至星期四(11月3日)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地下天文台」更提到,根據最新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模式集合預報,部分成員更預報尼格登陸香港。
相關新聞:尼格風球|天文台改掛3號 不排除掛8號風球【持續更新】https://bit.ly/3DnfuH8
風暴預測路徑按組圖瀏覽: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蔡振榮表示,3號強風信號會至少維持至明日(11月1日)正午12時。海面有大浪及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的市民亦請留意天氣變化。
按照現時預測,尼格會在星期三(11月2日)稍後至星期四(11月3日)初時相當接近珠江口一帶,其強度會逐漸減弱,但與珠江口的距離及其減弱速度仍存在相當變數。歐洲模式顯示尼格會在香港西面登陸,但英國模式則顯示尼格會在香港東面登陸。天文台會密切監測其動向和發展,考慮是否需要發出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今日下午進一步提升預測風力,預測星期二(11月1日)吹6級強風,離岸7級,高地達8級烈風,屬於8號風球水平;星期三(2日)的預測風力最強,市區達到6至7級,屬於3號風球的上限,離岸及高地間中達8級烈風,但星期四(3日)的風力開始減弱,市區風力介乎5至6級,初時離岸7級,高地達8級。市民外出上班上學應留意天氣變化。
天文台解釋風暴登陸地點存在變數:
11月打風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翻查天文台資料,自1946年以來,香港在過去76年只有1954年及1972年的11月掛8號或以上風球。
分別是1954年11月6日颱風「柏美娜」襲港,天文台當時掛最高9號風球,以及1972年11月8日同樣又叫「柏美娜」的颱風襲港,又要掛8號風球。
而自2000年以來的11月,只有4個熱帶氣旋令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分別是2018年的「玉兔」3號強風信號、2013年的「羅莎」1號戒備信號、2006年的「西馬侖」1號戒備信號及2000年的「貝碧嘉」1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曾經撰文表示,熱帶氣旋於香港東邊或西邊登陸,對本港天氣的影響可以有很大的分別,例如熱帶氣旋於香港東面登陸,香港一段時間吹偏北風,受山勢阻隔,風力相對較低。香港位處華南沿岸,北面有內陸東西走向的山脈保護,而南面則為無遮無擋的海洋,加上陸地的摩擦力較海洋為大,所以在相同情況下,香港吹偏北風時的風力一般較吹偏南風時為弱。由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周邊的風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時,本港普遍吹東南風,風力因此會較強。相反,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東登陸時,本港普遍吹西北風,風力便會較弱。
另外,熱帶氣旋的風力和其中心的低氣壓可以引致沿岸的水位上升,稱為風暴潮。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時,東南風會把海水推向岸邊,加上熱帶氣旋的低氣壓中心,可造成嚴重的風暴潮。相反,當熱帶氣旋在香港以東登陸時,西北風把沿岸的海水推回大海,抵銷了低氣壓的影響,所以風暴潮的情況一般並不明顯。
天文台指綜合三個原因,熱帶氣旋在香港以西登陸通常較在以東登陸為香港帶來較惡劣的天氣。不過,天文台提醒,每個熱帶氣旋都有其獨特性,不能一概而論說在香港以東登陸的風暴威脅會較小,除了風暴登陸的地點外,熱帶氣旋對香港的影響還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風暴本身的結構和強度、風暴中心與香港的距離、螺旋雨帶的分布等。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