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子女有一個理想的將來,是作為家長的一個夢想,例如:想子女成材、想子女成功、讓子女實踐理想等等的想法。當中「成材」、「成功」、「理想」等字眼看似很實在,卻能有不同的解讀,背後有不同的意義,重點是這些意義是誰所賦予。
筆者先在文章開初分享一位家長的真實經歷。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單親的會計師媽媽,她育有一名女兒。家長曾向筆者憶述,女兒在中六選科的時候,當初她一心認為自己為女兒挑選了「最好的路」,她認為女兒一樣對會計這一行業有興趣,她更認為由於自身的人脈、學識與工作經驗,自己可以好好協助女兒達至平步青雲、排除萬難,並認為這是一條只贏不輸的路。
從媽媽眼中,女兒亦看似很滿意,便踏上了會計之路。幸運地,女兒完成公開試之後,順利入讀大學,並修讀會計。在大學生涯的開初,一切仍看似順利,女兒有着不錯的成績,媽媽欣喜若狂,於第一個學年完結後,與女兒慶祝一番。沒料到好景不再,很快,女兒不能維持良好的成續,最後女兒選擇了停學,更患上了抑鬱症,親子關係亦因而破裂。
故事先停在這邊,大家不妨想一想,為何「最好的路」出錯了?有時候,父母和子女眼中對「成材」、「成功」、「理想」的定義會存在着差距,父母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子女身上,子女或會盡力成為「理想的子女」,可是慢慢地,子女會與真我背道而馳,直到臨界點,便有機會一發不可收拾。
筆者想寄語大家,作為父母總會想將最好的提供給子女,這是出自於父母的愛與關心,不過,謹記別把「你」想當作為子女的「理」想啊!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湯家雋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湯家雋先生。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1月15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