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口老化已成趨勢,照顧家中長者更如長期抗戰,壓力之大往往導致長者與照顧者的悲劇不時發生。創辦居家安老產品的周慶生也是過來人,母親十多年前患上初期認知障礙症,先後兩度走失,讓他深深體會作為照顧者的壓力。
自此周慶生開始自尋煩「老」,即使消費者對安老市場渴求大,研發相關產品能賺到錢,卻不能徹底幫助長者及照顧者解決痛點,他們的痛點是:不想老友記只有住安老院這選擇,希望能在熟悉環境,與家人一起居家安老。
因此周慶生積極聯繫不同社企及團體,重新整合打造「居家安老」生態圈,為長者及照顧者建立一站式居家安老平台,讓他們集中找到需要的服務及工具,減低照顧的壓力,期望為居家安老及樂活打開一片天。
開設居家安老產品研發公司的創辦人周慶生有六兄弟姐妹,他排行最細,多名家族成員皆從商,他早年從事玩具零部件及無線設備研發與生產,○八年母親開始患上認知障礙症,他發現縱使已有家姐、太太及傭人合力照顧,但仍會發生走失事故。
「○八年媽媽第一次獨自離開屋企走出街,結果走失,幸好當時身上有平安鐘,最後我們透過平安鐘找到她。第二次則是三年後,是在道堂走失,那是我父母常到之處,那天我太太突然接到道堂電話,說媽媽不見了。她立刻坐的士去位於九龍塘的道堂,的士行經窩打老道途中,幸運地見到媽媽在街上遊蕩。這兩次走失,令我們全家都很擔心她的安全問題,我逐漸體會到姐姐及太太兩位照顧者的精神壓力有多大。」
周慶生的玩具零部件及無線設備研發生意,一直以歐、美客戶為主。○七年金融海嘯,不單導致歐美訂單大跌,更因客戶無錢找數,公司一度陷入困境。一向醉心工作的他,平日一頭栽進研發本業的心思上,生意不景,他正努力為公司轉型求存,卻發生母親第一次的走失事件。因禍得福,也同時啟發周慶生開始對居家安老的市場進行研究,他後來發現,自家公司一直擁有的無線科技技術,原來可以幫助在家中休養的長者,更重要是,也能幫照顧者紓解壓力。
這讓他開始研究有關照顧在家長者的無線產品,並在〇八年創立了相關品牌,兩年後推出了第一個居家安老產品,是專為聽力或視力欠佳的長者而設的多重接收器。
「當接收器收到門鐘或來電感應器的訊號,便會發出響聲和閃燈提示長者有人到訪或有來電。」多重接收器在市場的反應不俗,往後十年間,周慶生再從聽覺、視覺及提示等方面繼續做研發。
他重點從認知障礙症的角度出發,由長者離開家居範圍,以至離牀或置身浴室內,也有相應的提示工具,好像防跌倒、無線防遊走、防跌感應牀墊及浴室呼叫等工具,減低長者在家出意外的機率。照顧了長者,他也想照顧「照顧者」。
推居家安老生態圈
「從照顧媽媽的經歷上,明白負責照顧她的家人一樣勞累,不只體力勞動,更是精神疲憊。長者需要長時間陪伴,照顧者想落街買餸,也會擔心離家期間老人家會否出問題,不知不覺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我想研發出來的產品,不是一件死物,而是要有同理心,可從長者及照顧者雙方角度出發,幫他們解決問題。」科技變遷,他近年更把感應工具扣連到手機應用程式上,即使家人不在身邊,也能透過手機程式一目了然。
「有位女士和年老媽媽同住,但她們作息時間有別。媽媽晨早六時起牀,活動範圍通常是洗手間或廚房。自從在家多處安裝了感應器後,不但減低家中發生意外的機會,更清楚記錄媽媽半夜起牀次數、早上起牀時間及活動狀況。更沒想到這些紀錄,原來可以幫助醫生及社工對她媽媽的健康狀況及生活需要作適當調配。」
可惜,周慶生研發的居家安老產品,一直以來都只在歐美市場暢銷,早期沒在香港推出過。他發覺可能因為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問題,香港人在籌謀長者的安老問題上,往往第一時間只會想起老人院。
「一八年曾嘗試在香港市場推出居家安老產品,主要與一些售賣長者用品的店舖合作,後來發現銷售人員經常離職換人,對產品用途沒深入了解,未能解答客人提問之餘,亦有客人根本不知從何問起,香港人普遍缺乏居家安老的認知。」周慶生說。
他形容,居家安老的概念不只協助長者「在家生存」,還希望令長者及照顧者都可以健康快樂地「生活」。要長遠實行這個目標,首要改變現有觀念。過去數十年一直有參與不同慈善工作的他,決定打造一個生態圈,他主動聯繫一些社企及團體合作,創建「百人幫.幫百人」計劃,幫照顧者想辦法,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百人幫.幫百人」將會匯集與居家安老相關社企或商業機構在同一平台上,照顧者可一站式選購有需要的服務或產品。
因着過去慈善工作服務接觸不同階層人士的經驗,他知道老友記普遍的憂慮。為增加居家安老的認知,他落區探訪日間護老中心及社區團體,接觸照顧者及長者,了解他們的需求,向他們講解如何在家落實居家安老,介紹社會上有甚麼途徑能支援他們解決問題。
尋社企供餸菜包
了解過真實需要,「百人幫.幫百人」計劃的首個合作方,便是搜羅優質食材、清洗及處理食材後製作餸菜包的社企「好餸」。照顧者可以透過網上平台向「好餸」訂購餸菜包,食材準備好後能送到家門口,分擔照顧者出外買餸及準備食材的負擔。
另一個即將推出的服務,是與一間分藥及送藥的社企合作。「帶長者睇醫生取藥一點都不簡單。不少長者每次拿藥的分量可長達一個月,有些藥丸更要弄碎或一分為二,才能給他們服用。」周慶生所屬的宗教慈善團體以前曾贊助伸手助人協會的分藥服務,有護理義工每月探訪受助人,評估他們食藥的情況,他覺得非常有用,「每次取藥及分藥,令照顧者消耗不少心神及時間,所以激發我想發展這項服務,讓照顧者陪診後即可與長者回家休息,藥物分配好便直送家中。」
「未來我們會找尋更多協助照顧者的項目,例如睇醫生或覆診的叫車服務、長者理髮、軟餐訂購等,一步步落實。目前也為平台聯繫更多服務機構而努力,希望新一年可面世。」周慶生指,這些服務在市場上早已存在,但十分分散,也未必主要為長者服務,照顧者不會有心思逐個平台去找相關服務。
人口老化是不能逆轉的趨勢,周慶生深信長者並非只有進入老人院這個終站,在科技及社會的協助下,照顧者其實有出路,令親人能在家中安享晚年。他希望照顧者日後只需要到一個平台,便可找到各式各樣的服務。
兼職道堂社會服務主席
周慶生年幼時已跟爸爸周銘做義工,父親從事布匹生意,也是道教慈善團體「省善真堂」的創辦人之一。子承父業,周慶生現任省善真堂旗下的省善真堂社會服務有限公司主席,負責聯繫社企及社區團體,策劃慈善活動。
道堂於一九五二年成立,至今有七十年歷史,除了宗教活動外,更一直為長者、少數族裔、弱勢社群服務,並設中醫診所。周慶生年幼時便跟着父親駕車去深水埗派被鋪。
「道堂的服務對象,五成以上是長者,平日我們與不同慈善團體合作,包括探訪長者,舉辦跨代共融活動,都是關注長者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另一個服務對象是少數族裔,有社區服務團體反映,原來少數族裔人士,最需要提升中文語文能力,我們約四、五年前開始透過嘉許禮及獎學金,協助少數族裔人士在語文水平上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