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新年伊始,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上月便公布了二○二二年度漢字全民票選結果,因俄烏戰事爆發,「戰」字以一萬零八百多票勝出。其實日本使用漢字的歷史久遠,大家對日文漢字又有多少認識呢?現已退休的香港城市大學前語文學部主任陳志誠,一向對中日字詞有深厚研究,去年更出版最新著作《中日字詞趣談》,今日陳教授就從兩個日文漢字出發,娓娓道出中日文化的轇轇轕轕。

記者:盧家彥 攝影:陳浩元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中日字詞趣談》是陳志誠教授去年出版的最新著作,收錄了不少日常有趣的中日漢字。
《中日字詞趣談》是陳志誠教授去年出版的最新著作,收錄了不少日常有趣的中日漢字。


日本年度漢字(今年の漢字)始於一九九五年,並開放予全國民眾投票,並由京都清水寺住持即席揮毫,寫下得票最高的漢字,因去年爆發俄烏戰事,「戰」字最終以一萬零八百多票,成為二○二二年的日本年度漢字。其實日本使用漢字的歷史久遠,那麼到底日本為何會使用漢字呢?記者訪問了對中日漢字有深厚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學前語文學部主任陳志誠教授,他年輕時曾公費留學日本,並獲日本政府頒授日皇「旭日中綬」文化勳章,以及曾任日本文化協會理事會副主席等職,並先後在不同院校任教。

陳教授表示,日本漢字的歷史最早可見《史記》,而秦始皇時期徐福受命「入海求仙」,船隊遠至平原廣澤,當時或者已經登陸日本,把漢字帶到當地,「直至八世紀,日本正式出現漢字寫成的史書《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而《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期(公元三、四世紀),百濟賢者和邇吉師將《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進貢日本,就成為漢字和儒學傳入日本的重要事件。」


日語蘊藏儒家思想

香港人喜歡日式美食,經常留意到「丼」、「鮪」等漢字,但陳教授指出,其實日語中亦蘊藏了不少中國的儒家文化,例如「躾」這個字,日文讀音是SHITSUKE(しつけ),是日本人根據「六書」(中國造漢字的六種方法)創制而成的會意字,在漢語裏是沒有的,屬於日本的「國字」。「『躾』由『身』、『美』兩個字合成,『身』的『美』並不是指體魄健美、樣子漂亮,而是表示『有教養』。」

陳教授表示,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日本影響深遠。雖然「躾」是日本獨有的國字,但字的意思可追溯至中國古代大儒荀子在《勸學》裏的話:「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思是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表現於行為舉止與儀態;小人之學卻只是為了賣弄,把學問當作家畜、小牛般的禮物去討好別人。荀子又說:「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口和耳的距離只有四寸,(道聽塗說之言)又怎能完善我們七尺高的身體呢,十分生動地說明了小人之學「得把口」的特點。

「換言之,具有教養、禮貌的『身軀』,才是美好的『身體』。日語『躾』解作『教養』,很可能正是借取了這個意思。」陳教授補充,《論語》是日本人最重視的儒家經典,而且他們熟讀孔孟思想,甚至直到現在的日本仍保存很多有關「禮」的傳統文化,比現代中國猶有過之。

 

技法再昇華至「道」

另外,陳教授表示,日本人常給人事事專注認真的印象,很多技藝都會以較宏觀、哲學的「道」相稱,「日本人常將技法提升至哲學層面,我們稱『書法』,他們就稱『書道』;我們叫『劍法』,他們就叫『劍道』。」陳教授舉例,尋常如我們平日切肉切菜經常用到的「菜刀」,日本人都可以把它昇華為哲學。

「菜刀」的日本語是「庖丁」,讀作HOOCHOO(ほうちょう),屬於日語中的「國訓」,「訓」是「訓釋」的意思,意即使用中國原本的漢字,但字意則由日本人解釋。「庖丁」詞源來自《莊子.養生主》中一則具有哲學意味的寓言故事,借庖丁「以無厚入有間」的劏牛絕技,講「緣督以為經」的養生之道。

現時漢語較少使用「庖丁」一詞,但在日語中,「庖丁」的使用非常普遍。陳教授認為,「把一個刀法奇高的人物作為菜刀這種常用器具的名稱,日語中的『庖丁』真可說是個非常有趣的國訓。」

陳教授表示,日本人已把技法提升至「道」,有人可能以為從《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理論而來,「其實更應該說是從《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來,〈繫辭〉相傳是孔子作的,稱為『道』,顯然比『形而下』更具哲學意味,『形而上』即超物質的意思,亦即西方哲學所說的Metaphysics。因此,日本人所說的甚麼甚麼『道』,含有技法以上的更高層次之意。」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