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便利大灣區人材交流的「往來港澳人才簽注」2月20日起在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廣州市6名科研人員成為首批獲此簽注的內地人才。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引擎和動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此前內地人才赴港澳從事學術交流等活動,只能申辦商務或個人旅遊等簽注類型,有效期和逗留時間短,且有次數限制。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區內建設發展,出入境管理局宣布2月20日起,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從事科研、文教、衛健、法律等6類人才,均可申請有效期為1-5年的多次有效簽注,期間可不限次數往來港澳,每次逗留不超過30天。
相關新聞:大灣區試點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傑出人才可發5年簽證逗留30天
廣州市首批獲發人才簽證的6名科研人員,包括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姬婧。她經常往來港澳兩地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對於獲發人才簽注十分開心。她表示:「以後會方便很多,可以想走就走。」
另一人是中山大學南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湘東。他說這一政策非常及時和便利,便捷了人才流動,有利於他開展相關工作。他獲發3年簽注。
據「東莞日報」微博消息,東莞向高層次人才呂鍵發出了該市第一張「往來港澳人才簽注」。他上午填表照相,下午4時左右獲工作人員送證上門,開心地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廣東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陳達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才簽注政策的實施,將進一步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大灣區人才、技術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動,更好滿足灣區內人才之間交流交往的新需求新期待,為內地和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熊曉冬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便曾建議針對頻繁往返內地與港澳的青年創新創業人員,設置專門簽注種類和辦理通道。此次獲悉人才簽注政策實施後,她表示,人才簽注政策便利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促進三地人才往來互通,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大意義建議,除便利人才流通外,她還建議應推動開通創新創業人員專線和物流專線,積極構建「一小時通勤圈」,保障大灣區創新要素的快速流通。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