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後疫情時代,中小學及幼稚園陸續恢復全日面授課,有小學校長直言,「10個學生中過半超重,面龐肥嘟嘟,多了肚腩仔」;有幼稚園校長亦指學童除增磅,亦出現手腳不協調。大學研究亦發現疫下生活習慣改變,兒童超重和肥胖比率上升,中小學生每天進行運動時間低於世衞標準,恐增加患脂肪肝等慢性病風險。為協助學童重拾健康,有學校籌辦減肥班,並增加體育運動培訓班,讓學童「動起來」;有學校停售高糖分飲料,並配合營養餐單。不過有體育教師指,學童普遍覺得做運動出汗又辛苦,須增加做運動的吸引力,助學童培養運動習慣,長遠建立健康人生。
3年疫情改變教學模式,網課全面取代實體課,連體育課亦改為綫上進行,導致部分學童長期缺少運動出現肥胖。去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疫情期間兒童超重或肥胖比率上升1.8倍,當中9至13歲的「高小」兒童肥胖比率,由疫情前的7%增至24%,即10個高小學童中有2.4人超重或肥胖;去年底港大也公布調查3年的中小學生體能活動研究,指整體小學生平均每天進行中等或以上強度的體能活動時間為半小時,中學生僅15分鐘,遠低於世衞建議每天1小時。
港學童近3年超重比率升
衞生署回覆指,本港學童的超重及肥胖狀況近3年有回升趨勢,小學生及中學生的超重比率,由2018/19學年的18%及20%,增至2021/22學年的21%及22%。至於4歲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百分比,在2019年為2.8%,上升至2020年及2021年的5%以及4.4%。
身兼教聯會副主席的幼稚園校長林翠玲指,發現不少學童長高亦長胖,有高班同學超重1至2磅,堂上表現懶洋洋,亦發現同學欠缺同齡幼童應有活力,不再「跳跳紮」。她曾安排同學參加攀石牆活動,發現高班同學手腳不協調及體能不足,只能爬到幼兒班同學高度。
久坐少運動 體能變差
學童過胖亦出現在正處發育期的小學生身上,荃灣商會學校校長周劍豪指,該校於去年12月恢復全日面授,發現本地生或提早復課的跨境生,「10個中過半肥了,面龐肥嘟嘟,多了肚腩仔。」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亦稱,復課前已留意到同學久坐少運動的問題,曾租用社區體育中心辦球類活動班,供跨境生參加,望減低缺少實體體育課的影響。他說,早前有跨境生復課,亦發現他們長高更長肥。
至於中學生方面,救世軍卜維廉中學體育老師魏語然指,去年9月全日復課時發現個別同學明顯長胖,其他同學即使沒發福,手腳協調及體能都變差,情況令人關注。
要解決學童過胖問題,各校各出奇招,幼稚園校長林翠玲雙管齊下,增加學生每日運動時段15分鐘,以及加強運動強度,如安排學童參加體力消耗較大的幼兒籃球活動。她指,對幼稚園生而言,「每日增加15分鐘運動量,都消耗好多體能,相信他們很快修身。」
辦體育推廣月 打幼兒籃球
周劍豪校長則指,去年12月其校符合疫苗接種要求回復全日課時,已將該月定為「體育推廣月」,現時再於下午課堂增加運動時段,復辦球類、田徑及體操等運動班,又新增劍擊班,務求讓同學「動起來」。小學校長朱偉林亦指,將開辦減肥班,預計招收40人,暫安排步行及慢跑、跳繩等,加強鍛煉同學耐力及培養運動興趣。魏語然老師則指,現時校方取消每周三下午課堂,同學可選喜歡的體育運動,經過數月鍛煉後同學體能漸有改善,部分更已瘦身。
面對昨日跨境小學及幼稚園學童全面復課,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認為,應全面糾正學童在疫情以來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讓他們重拾健康。另有體育教師提到,曾有9歲小三男生體重達38公斤,BMI指數嚴重超標,相信與疫下同學多吃零食有關。缺少運動會令肌肉耐力及關節柔軟度下降,他強調要從小培養學童運動習慣,建議學校增加運動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童養成習慣,長遠建立健康人生。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