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教育部及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積極協助下,內地與香港紛紛成立大學聯盟,加強彼此交流。自2016年以來已有四個大學聯盟相繼成立,包括粵港澳高校聯盟、京港大學聯盟、滬港大學聯盟,以及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一直鼓勵本港八所大學積極善用大學聯盟的合作平台,為本港師生提供更多與內地合作伙伴的交流機會。為此,教資會自2019年起撥款予各個大學聯盟,資助其統籌及舉辦各項學術及交流活動。在2022-25三年期內,大學可運用由教資會提供合共約1,000萬元的額外撥款,支持四個大學聯盟的各項活動,促進兩地交流,助師生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在學術和科研發展再創高峰,為國家與香港培育更多傑出人才。
粵港澳高校聯盟篇:構建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 頂尖科研技術產生協同效應 培育更多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發展重點策略,香港作為區內核心之一,可把握機會深化與內地合作,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粵港澳三地的大學包括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山大學和澳門大學,早於2015年共同發起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促進三地的學術交流。聯盟至今已有42所大學加入,逾萬名港澳學生參與其活動。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粵港澳高校聯盟早在2016年,即國家在2019年公佈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前,就已經成立,可以說是很具前瞻性。聯盟以匯集三地精英大學、培養人才及推動地區發展為目標。香港在大灣區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卓越的科研人才和技術在國際具頂尖競爭力,這有助推動國家在創科技術的發展,以及促進粵港澳三地一小時學術圈的交流。」
促進三地學生及不同專業領域交流
粵港澳高校聯盟首重教育方面發展,以加強粵港澳三地青年的教育交流為使命。為此,聯盟院校圍繞國家當前的重大發展戰略並結合自身學科特色,持續舉辦交流活動,通過社會服務、課堂研習、實地教學等方式,加深對國家發展的認識。段校長稱︰「聯盟舉辦夏日學院系列課程,讓三地學生參與多元化的課程,成效非常好,我對此感到很高興。另外聯盟亦發起成立專業聯盟,以資源共建共用為目標,促進三地不同領域交流協作。目前已組建37個專業聯盟,並已舉辦上千場學術會議及活動,成功促成大量合作機會和成果,如內地大學於海洋學有豐富的研究資源,本港的大學可藉此進一步推動這個領域的學術研究,優勢互補,這是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為平台的用處。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兼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鄧思穎教授亦稱,聯盟協助兩地大學推動了具有特色的跨地域學術活動,例如建立了「中國語言學嶺南書院」。「此交流平台的目的是讓那些對語言學感興趣的師生,通過跨地域學術活動,吸收學科最新的知識。因疫情影響,自2020年以線上形式舉行的第一屆以來,吸引了無數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師生,活動效果良好。講座由區內著名學者主持,涉及語言本體研究和廣泛的應用題材,學生有機會聆聽不同領域學者的講座,並進行互動討論,不僅維持濃厚的學術氛圍,更突破地域限制,把區內外師生匯聚在一起,將研究方式推上了新的台階。」
段校長透露,本年7月份在中大舉行的聯盟年度大會暨校長論壇,將邀請來自42所粵港澳成員院校的領導,以及三地政府部門的嘉賓,一同探索在大灣區建設中深化教育及科研合作的方向。「中大最近與中大(深圳)開展合辦全港首個讓學生於兩地修讀的雙主修2+2本科課程。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於兩地校園上課,讓有意投身大灣區發展的學生,在兩地獲得豐富的學習和實習體驗。將來粵港澳高校可以推展此類模式,長遠而言,更有助粵港澳三地紓解人才缺乏的問題,融入國家整體發展。」
共建創科平台
聯盟提供了穩固的平台,助兩地大學設立合作研究單位,一同建設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段校長指,以生物醫學科研為例,香港設有獲國際認可的臨床測試平台。一般新藥物推出前,要經過九個步驟,包括動物測試以至後來的人體測試,確認無害有效才能獲准應用。藉著聯盟的協同合作,可將內地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與技術帶來香港,有效提供與國際接軌機會。尤其是中大和港大都設有醫學院,可以提供優越的設備,配合內地科研發展,對醫學和生物科技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香港的科研技術亦可借助內地強效產能,相互連結成一條產、學、研的鏈路,希望日後中國出產的藥物可以在全球購買得到。「人類對醫藥和健康的需求永無止境,因此聯盟的緊密合作屬於可持續性,亦為科研發展定下明確路向,吸納更多人才。」
其他令人鼓舞的成功例子還包括,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南方海洋實驗室等。段校長說,「另一項重要項目是中大和中山大學合作的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並與澳門大學共建實驗室。眾所周知,中大在癌症研究極具成就,與全球二十多個頂級癌症研究中心合作,而此項三地協同發展的合作,優化了研究技術上的進展。還有新項目粵港澳人機智能協同系統聯合實驗室,也做得非常好,兩年以來團隊已有六百多人,獲國家認可的項目達五百多項。由此可見,粵港澳三地合作,有助促進優勢技術和人才資源的流動。在疫情後,相信三地可以加快交流,令協同效應得到最大的發揮,我對聯盟的發展非常期待。」
粵港澳高校聯盟簡介
粵港澳高校聯盟於2016年成立,現時由內地、香港及澳門共42所大學組成,旨在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京港大學聯盟篇:結合兩地大學優勢 資源人才互補 拓展大灣區科研未來
香港多間大學擁優質師資和研究人員,在全球的科研領域赫赫有名,學術成就屢創佳績,其發展潛力吸引不少區內大學尋求交流和合作的機會。正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汪揚教授稱,全球每一間頂尖大學都有其長處,因此大學之間若能夠充分合作,互補長短,對大學本身及專業研究領域都有莫大益處。京港大學聯盟的目標,正正就是共建育才平台,冀兩地大學能可持續地培育出各專業領域的人才。香港作為連接國家與世界的橋樑,共同發展數字經濟、金融科技和可持續發展等,有利國家發展。
「雖然以往香港與內地的大學都有不少學術交流,但是次的京港大學聯盟獲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十二所北京的大學參與,與香港八所大學真正合作構建成一個平台,並由北京大學和科大作牽頭單位,為兩地的學術和科研交流踏出重要的一步。各所大學的校長可以切實善用彼此資源,促進和提升兩地老師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相信特別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教人期待,絕對不要低估聯盟產生的效應。」汪副校長舉例表示,科大在人工智能、先進材料和量子科技方面均有優勢,注重科技創新,而清華大學在這些研究領域亦涵蓋甚廣,兩地團隊之間達致科研互補,給予學生更廣闊的研究領域。
攜手推動多個領域 取得卓越科研成果
汪副校長強調聯盟重點是將合作方案「切實落地」執行,在國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的支持下,多項合作項目已迅速展開。汪副校長特別感謝聯盟成立之初已得到來自教育局和教資會逾300萬元的資金,以加快啟動兩地之間的合作,足證聯盟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在疫情影響下,聯盟仍然成功獲得不少學術和科研方面的成果。例如,科大與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共同創建的香港科技大學協同創新中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但不限於先進材料及器件、能源與環境、生命健康、智慧化系統及機器人等方面,提供一個平台讓兩地在研發、技術轉移和應用場景上作出非常緊密的交流。科大在科研上有著全球頂尖技術和人才,而且設有設備完善先進的實驗室;而內地則有豐富的場景應用和專業專才,令研究進展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此外,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以至區塊鏈等各個領域上兩地大學也各有所長,在通關後可望師生交流更加頻密,成績將會更加理想。現時創新中心在先進材料、醫療科技和智能製造等九個領域合作研究已完成科研轉化,成果令人滿意。隨疫情減退,預計下半年兩地大學之間的交流回復正常,更多的合作方案落實可期。
提供兩地人才發展機會及新方向
於2021年,科大推行交流學生計劃,首年甄選十位博士生到內地參與科研項目,他們的表現得到內地大學一致認可。「學生對兩地交流反應熱烈,例如聯盟共舉辦六個線上項目,包括線上學術研討會及京港大學攝影會等,共吸引21間京港院校近250名京港學生參與,收集近700份參賽作品,是相當不錯的成績。」聯盟還舉辦「京港澳天宮對話」、「北京冬奧精神雲分享」等活動,並採用天地連線、多地協同形式進行,讓學生對國家發展有深刻認識,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重大意義。
汪副校長亦稱,推出兩地雙學位制度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是培育兩地人才的全新嘗試,具有戰略性意義和示範效應。「我認為聯盟有助推動大灣區教育向前,並促進兩地學術發展;港大及北京大學合作開辦的法學雙學士學位課程,能讓學生學習內地和香港法律。另外,科大亦在智慧生活、新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上有多項開創性研究,透過結合內地院校在科研人員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可以為兩地學生提供不同發展機會及路向,讓他們可以背靠國家、面向國際,充分把握內地與香港協同合作所帶來的機遇。」
京港大學聯盟簡介
京港大學聯盟於2018年成立,現時由內地及香港共20所大學組成,以彙集京港精英大學、實現互利共贏為宗旨,致力進一步深化聯盟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兩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滬港大學聯盟篇:滬港兩地高校共同發展教育平台 為大灣區高教培養優秀人才
雖然滬港兩地的金融貿易業發展同樣蓬勃,環境和文化亦有相似之處,但兩地的大學卻有截然不同的學術和科研優勢。正如香港大學(港大)秘書長黃依倩女士所言,滬港大學聯盟成員院校均是綜合型的大學,而港大具備較強的國際化背景,來自世界各地的師資實力強大,大學校園的文化氛圍亦包容萬象。港大對基礎研究十分重視,有利於前沿的發展。上海的大學則擁有更多的經費和龐大的商品市場,有利於進行策略性的大規模科研項目。因此,兩地合作是優勢互補、創造強大協同效應的關鍵。
學生回應正面 為聯盟工作注入動力
黃女士感謝教育局和教資會在聯盟成立初期提供經費及政策上的支持,令聯盟得以在短時間內成為有系統和具影響力的組織,便利聯盟成員院校一同推動教育合作項目,例如工作坊和暑期課程等。黃女士稱,曾參與暑期課程和實習項目的學生表示,活動讓他們親身了解不同城市的發展和體驗兩地文化差異,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學生的正面回應令人鼓舞,為聯盟的長遠工作注入動力。黃女士透露,聯盟成員院校有計劃進一步推動學分互認安排。有關細節仍在商討中,亦要視乎推行經驗,但相信計劃將有利人才流動,技術互通。
聯盟提供了兩地人才相互合作 共同進步的平台
聯盟亦計劃在長三角地區推出其他交流項目如夏令營,實習計劃,領袖計劃等等。黃女士希望實習計劃能加強學生的就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領袖計劃則提供兩地年輕人互動的機會,以助本地學生在內地建立人脈。她舉例說,在加強與內地學生的交流方面,香港學生去年參與了復旦大學舉辦的「滬港澳飛行嘉年華」。透過研習空氣動力學知識、調試組裝製作飛行器、體驗模擬飛行器和觀摩飛行表演等活動,同學們培養了對創科的興趣。另一項有意義的活動是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滬港澳青年學生人工智能訓練營」。活動融合了技術課程、團隊協作與文化交流的內容,使參與的香港學生對內地科技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提升他們的項目管理能力。黃女士亦提到,聯盟也計劃拓展教師培訓,以培養更多優秀的師資力量,並希望以用青年工作坊的形式加強兩地學生交流。隨著疫情過去,聯盟將會積極開展更多實體活動,逐步將滬港平台發展為國際化的平台,加強各地的教育合作及發展。
滬港大學聯盟簡介
滬港大學聯盟於2018年成立,現時由上海及香港共16所大學組成,旨在加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提升滬港兩地合作層次和水準,為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
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篇:善用江蘇省優勢 助力科研和技術轉移 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江蘇省是全國經濟和商業中心之一,其文化及教育事業相當發達,製造業發展迅速,更是高等教育發展水準較高的省份。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稱,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的成立,將為蘇港雙方的合作建立更加暢通的橋樑,為高效落實具體合作計劃提供了更好的機制,並為本港科研和技術轉移創造有利條件。
為科研與技術轉移提供有利條件
出身自江蘇南京大學、負責項目的理大內地發展總監陸海天教授介紹說︰「建立聯盟的建議始於2019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訪問江蘇期間,和時任江蘇省省長吳政隆商討了一系列的蘇港兩地合作項目,其中一項就是建立大學聯盟。聯盟匯聚三地大學,旨在提升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層次和水平,並於2021年12月正式成立。」陸教授指出,國家發表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為長三角與海外大學合作提供了更多機會,短短時間內聯盟的工作已取得不俗的進展,而聯盟計劃今年在理大舉辦年會及校長論壇,為三地高校領導和教學、行政人員提供深入交流的機會。
優勢互補 締造雙贏
滕校長稱,「建立聯盟的目標就是要『做實事』,與理大是講求科研成果『落地』的風格不謀而合。」他表示江蘇省既是高等教育重鎮,亦是產業中心,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優勢。滕校長說聯盟是一個獲得政府支持的高層次合作平台,將善用教育局及教資會的資助,籌辦一系列穩定的交流合作項目,推動聯盟的長遠發展。「我希望到2028年,有大量同學參與聯盟不同類型的學習、交流活動。理大很出名的一個本科必修科目是服務學習,到時候可以跟內地學生一起做服務學習,推動深入的交流合作。」
借助聯盟提供的科研合作為基礎,理大與無錫市政府共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在無錫市設立高端創新科研平台、開辦工程學博士學位課程,以及建立產業培育基地,為無錫的未來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希望理大能夠與不同城市建立此類合作,針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由對方提供空間及經費,由理大提供科研成果和專業知識。理大將派老師到無錫為在職人士設立工程學博士學位課程,以及為工程博士後計劃提供指導,這不僅可為當地培育人才,更能為企業解決很多技術問題。」滕校長還表示,江蘇的產業非常多元化,國家也投入大量資源,大學聯盟正好發揮作用,強化科研和技術轉移的協同效應,讓香港的學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聯盟希望在學術合作、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三方面都能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台。
理大剛開設了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目標亦是就香港融入及支持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政策建議。陸教授表示研究中心有助聯盟長遠發展。 「理大作為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的牽頭者之一,必定會做好協調工作,為聯盟成員院校創造互動互助的條件,以提升兩地科創發展的速度和成效。」
促進兩地高等教育發展及改革
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框架下成立的第一個專業聯盟,名為「教師教育專業聯盟」。該專業聯盟旨在推動聯合共建相關優勢學科,聚焦國家教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匯聚三地之力,構建教師教育的中國話語和中國道路。「專業聯盟同樣可發揮協同效應,三地的大學可以互相共享資源,搭建跨地、跨校、跨學科的發展平台,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培養更多高品質的中小學和幼稚園教師。專業聯盟亦將開辦工作坊、促進蘇港兩地教師交流、研究兩地課程的互相認可。」
滕校長補充說,聯盟十分重視教師交流,如內地大學教師可以到香港了解理大的服務學習、討論教育改革,彼此相互交流,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研究。「香港各大學的水平均屬於國際高水平,江蘇省當然亦有不少頂尖大學,科研範圍亦很廣,不過在國際化方面,香港無疑仍具有優勢,內地教師來港交流會有相當不錯的體驗。」專業聯盟重點工作還包括設立蘇港澳教師教育論壇,每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另計劃共建研究與發展中心,開展聯合科研攻關,為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諮政建言,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專業支援和服務。
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簡介
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於2021年成立,現時由江蘇、香港及澳門共38所大學組成,以「開放、共享、多贏」為理念,共建高水準合作平台,支持國家發展大局。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