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網絡最近瘋傳一段香蕉實驗的影片,有人將這些發黑香蕉放在顯微鏡下,竟發現蟲跡,影片指發黑變軟香蕉已經變質,不宜食用,令不少網民震驚,行內專家研究後近日揭開事件真相。

該段影片主題為「香蕉放大 發黑變軟的香蕉還能吃嗎」,上月(3月)中起在社交平台熱傳,影片中的實驗顯示發黑香蕉中有蟲,引起極大震撼。

發黑香蕉有蟲不要吃?點擊即睇專家點講↓↓↓↓

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3月17日起流傳訊息指稱:「變軟發黑的香蕉拜託不要再吃了」並搭配一段長度為30秒的影片。
通訊軟體及社群平台3月17日起流傳訊息指稱:「變軟發黑的香蕉拜託不要再吃了」並搭配一段長度為30秒的影片。
影片裡是一根已經剝皮的香蕉,果肉有部分顏色較深。
影片裡是一根已經剝皮的香蕉,果肉有部分顏色較深。
影片中,以刀片削下一小片香蕉果肉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
影片中,以刀片削下一小片香蕉果肉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
片中部分發黑香蕉肉被置放在顯微鏡下。
片中部分發黑香蕉肉被置放在顯微鏡下。
研究人員準備在顯微鏡下視察
研究人員準備在顯微鏡下視察
整個程序都非常專業。
整個程序都非常專業。
鏡頭近鏡拍攝顯微鏡下情況
鏡頭近鏡拍攝顯微鏡下情況
當放大很多倍,可見樣本中有蟲在郁動。
當放大很多倍,可見樣本中有蟲在郁動。
影片以「蛐蛐」稱呼這些蟲,以為該些蟲的學名。
影片以「蛐蛐」稱呼這些蟲,以為該些蟲的學名。
影片看到蟲均非常生猛
影片看到蟲均非常生猛
當移向其他樣本,亦看到蟲。
當移向其他樣本,亦看到蟲。
有小蟲在裡面遊走
有小蟲在裡面遊走
影片聲稱「裡面已經滋生了蛐蛐」。
影片聲稱「裡面已經滋生了蛐蛐」。
影片聲稱發黑的香蕉肉已產生變質
影片聲稱發黑的香蕉肉已產生變質
片中多個角度看到蟲跡。
片中多個角度看到蟲跡。
畫面切換為顯微鏡鏡頭下觀察的畫面,見到小蟲在遊走。
畫面切換為顯微鏡鏡頭下觀察的畫面,見到小蟲在遊走。
影片聲稱「這是發黑香蕉顯微鏡呈現的真實畫面」
影片聲稱「這是發黑香蕉顯微鏡呈現的真實畫面」
影片在3月17日起流傳,震撼網民,行內專家近日就影片發表研究報告。
影片在3月17日起流傳,震撼網民,行內專家近日就影片發表研究報告。
發黑香蕉有蟲不要吃?真相揭開
發黑香蕉有蟲不要吃?真相揭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近日就此發表研究報告,採訪了多位行內業界專家。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近日就此發表研究報告,採訪了多位行內業界專家。
什麼是「蛐蛐」?報告指發黑香蕉肉內「滋生了蛐蛐」等字句。「蛐蛐」指的是蟋蟀,推測傳言應是把「蛆」誤寫為「蛐」。
什麼是「蛐蛐」?報告指發黑香蕉肉內「滋生了蛐蛐」等字句。「蛐蛐」指的是蟋蟀,推測傳言應是把「蛆」誤寫為「蛐」。
專家指出,影片中並未將果肉樣本染色,然而,第10秒處切換的畫面卻呈紅色,並不合理。
專家指出,影片中並未將果肉樣本染色,然而,第10秒處切換的畫面卻呈紅色,並不合理。
顯微鏡下也沒看到植物會有的細胞壁組織,專家認為可能是拿其他非植物類的樣本來剪接而成。
顯微鏡下也沒看到植物會有的細胞壁組織,專家認為可能是拿其他非植物類的樣本來剪接而成。
影片第19秒處再度切換畫面,但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組織跟前一段畫面並不一致。
影片第19秒處再度切換畫面,但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組織跟前一段畫面並不一致。
因此,專家推測影片移花接木的可能性很高,切換為顯微鏡鏡頭下的畫面,疑似拿非植物類的樣本剪接而成。
因此,專家推測影片移花接木的可能性很高,切換為顯微鏡鏡頭下的畫面,疑似拿非植物類的樣本剪接而成。
專家指影片裡可能是雙翅目(蠅類)的幼蟲。蠅類的確有可能在香蕉皮破損的情況下入侵果肉。
專家指影片裡可能是雙翅目(蠅類)的幼蟲。蠅類的確有可能在香蕉皮破損的情況下入侵果肉。
但觀察網傳影片,香蕉在一開始就已經剝皮了,因此無從觀察香蕉皮是否有裂縫,才導致果肉長蟲。
但觀察網傳影片,香蕉在一開始就已經剝皮了,因此無從觀察香蕉皮是否有裂縫,才導致果肉長蟲。
香蕉發黑變軟屬於正常現象,尤其經過碰撞更容易發黑變軟;但香蕉果肉要暴露於外界環境下,才可能會長蟲,並非發黑變軟就會長蟲,傳言敘述不正確。
香蕉發黑變軟屬於正常現象,尤其經過碰撞更容易發黑變軟;但香蕉果肉要暴露於外界環境下,才可能會長蟲,並非發黑變軟就會長蟲,傳言敘述不正確。
專家表示,香蕉去除果肉發黑部分仍可食用;若果皮出現小洞或裂縫後,才會長蟲,並不是網傳所稱「香蕉發黑變軟就會生蟲」。
專家表示,香蕉去除果肉發黑部分仍可食用;若果皮出現小洞或裂縫後,才會長蟲,並不是網傳所稱「香蕉發黑變軟就會生蟲」。
專家建議,包括香蕉等所有的水果都一樣,只要保護、保存不當,就有可能會長蟲,民眾在選購水果時,可檢查果皮是否包覆完整。
專家建議,包括香蕉等所有的水果都一樣,只要保護、保存不當,就有可能會長蟲,民眾在選購水果時,可檢查果皮是否包覆完整。
中心最後結論指,網傳影片有諸多破綻,畫面為剪接拼貼,並不是觀測香蕉的實際畫面,因此,傳言影片為「錯誤」訊息。
中心最後結論指,網傳影片有諸多破綻,畫面為剪接拼貼,並不是觀測香蕉的實際畫面,因此,傳言影片為「錯誤」訊息。

影片全長約30秒,片中一根已經剝皮的香蕉,果肉有部分顏色較深;這時有人以刀片削下一小片香蕉果肉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可看到有小蟲在裡面遊走,影片聲稱「裡面已經滋生了蛐蛐」。

事件在網上發酵後引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調查,就此採訪了多位行內專家,並於近日發表報告,報告指,瘋傳中的影片中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專家們並對香蕉發黑變軟是否適宜食用發表專業意見。

負責研究的專家包括:專精生物醫學領域的高級農工畜產保健科教師陳瑞楠、台灣香蕉研究所技術服務組助理研究員陳奐宇,與及從事香蕉等種苗培育的公司執行長楊佳慈。

同場加映:魚肚驚藏大量「刀削麵」 食後知真相嚇壞 原來係XXX極嘔心↓↓↓↓

湖北一名婦女本月五日買了鯽魚回家,劏開後發現魚肚內塞滿大量「刀削麵」,一條又一條相當濕滑,女子大膽將魚煮熟吃後,才知這些「刀削麵」的嘔心真面目。

湖北一名婦女本月五日買了鯽魚回家,劏開後發現魚肚內塞滿大量「刀削麵」,一條又一條相當濕滑,女子大膽將魚煮熟吃後,才知這些「刀削麵」的嘔心真面目。
湖北一名婦女本月五日買了鯽魚回家,劏開後發現魚肚內塞滿大量「刀削麵」,一條又一條相當濕滑,女子大膽將魚煮熟吃後,才知這些「刀削麵」的嘔心真面目。
在本月(3月)5日,湖北黃岡一名夏姓女子,買了一條鯽魚回家。
在本月(3月)5日,湖北黃岡一名夏姓女子,買了一條鯽魚回家。
她劏開魚後,發現魚的內臟竟離奇消失,連腸子都不見了。
她劏開魚後,發現魚的內臟竟離奇消失,連腸子都不見了。
但是魚肚內卻塞滿形似「刀削麵」的一坨白麵。
但是魚肚內卻塞滿形似「刀削麵」的一坨白麵。
夏女士將這些「麵條」魚肚內拉出來,一條又一條糾纏不清,而且相當有彈性。
夏女士將這些「麵條」魚肚內拉出來,一條又一條糾纏不清,而且相當有彈性。
外型與刀削麵相似。
外型與刀削麵相似。
夏女士接受內媒訪問表示,她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夏女士接受內媒訪問表示,她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就是那個白白的呀,像麵條一樣啊,扁扁的呀,一條條很多。」
「就是那個白白的呀,像麵條一樣啊,扁扁的呀,一條條很多。」
她感到相當納悶。
她感到相當納悶。
從夏女士拍下的影片,看到魚肚內的這些「麵條」情況,一條又一條,相當濕滑。
從夏女士拍下的影片,看到魚肚內的這些「麵條」情況,一條又一條,相當濕滑。
但是,夏女士表示她並不害怕。
但是,夏女士表示她並不害怕。
夏女士其後將「麵條」丟掉,把魚煮熟來吃。
夏女士其後將「麵條」丟掉,把魚煮熟來吃。
夏女士說:「裡面的東西(白麵)就丟了唄,那魚就吃了唄。」
夏女士說:「裡面的東西(白麵)就丟了唄,那魚就吃了唄。」
夏女士後來問了其他人,終於知道真相。
夏女士後來問了其他人,終於知道真相。
夏女士說:「有人說是寄生蟲,我最後才知道的呀!」
夏女士說:「有人說是寄生蟲,我最後才知道的呀!」
原來這些「麵條」「刀削麵」是魚的寄生蟲。
原來這些「麵條」「刀削麵」是魚的寄生蟲。
事實上,這份「刀削麵」真的是寄生蟲,據悉是舌狀絛蟲的裂頭蚴,有人叫它做舌狀絛蟲,亦有人戲稱為麵條蟲。
事實上,這份「刀削麵」真的是寄生蟲,據悉是舌狀絛蟲的裂頭蚴,有人叫它做舌狀絛蟲,亦有人戲稱為麵條蟲。
魚類是裂頭蚴的第二中間宿主。
魚類是裂頭蚴的第二中間宿主。
當寄生蟲入侵後,會使得魚類生長停滯、瘦弱。
當寄生蟲入侵後,會使得魚類生長停滯、瘦弱。
寄生蟲甚至會破壞腹壁,鑽出體外加速魚類死亡。
寄生蟲甚至會破壞腹壁,鑽出體外加速魚類死亡。
裂頭蚴的蟲體肉質肥厚,呈白色長帶狀,很像麵條。
裂頭蚴的蟲體肉質肥厚,呈白色長帶狀,很像麵條。
短的幾厘米、長的幾米,寄生在淡水魚體內。
短的幾厘米、長的幾米,寄生在淡水魚體內。
蟲體長大後會擠壓魚的內臟,魚最終會瘦弱而死,池塘裡的感染率高達92%。
蟲體長大後會擠壓魚的內臟,魚最終會瘦弱而死,池塘裡的感染率高達92%。
資料顯示,裂頭蚴通常不會在人體內寄生。
資料顯示,裂頭蚴通常不會在人體內寄生。
過去亦有人發現魚中有這類裂頭蚴。
過去亦有人發現魚中有這類裂頭蚴。
圖為2021年內地亦有拍到魚中有裂頭蚴。
圖為2021年內地亦有拍到魚中有裂頭蚴。
當時裂頭蚴仍在「郁動」相當生猛。
當時裂頭蚴仍在「郁動」相當生猛。

 

詳情瀏覽:魚肚驚藏大量「刀削麵」 食後知真相嚇壞 原來係XXX極嘔心

------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 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