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俗稱花柳病)是一種經典性命病。現代多用西方藥物治理,惟有記載,古時中國會用砒霜治療梅毒,絕對是一個以毒攻毒的手段。中新網報道,中國古代沒有梅毒病例,故李時珍曾說:「古方不載,亦無病者。」明末清初,中國和西方各國就有一定的貿易往來,當時外國商人只許在廣州一地經商。
相關新聞:
奇聞秘史│青樓妓女外表身型標準係乜 擁「上品毛髮」最受歡迎
奇聞秘史│宮女人生與電視劇有天壤之別 為何會孤獨終老甚至淪落風塵?
《酶瘡秘錄》作者陳司成考證,中國的梅毒病,首先由外洋傳人廣東,再傳播到東南沿海乃至全國。據當代有關學者考證,中國的梅毒病,是由16世紀初駐印度的葡萄牙水手來華傳入的。
此性病因瘡的外形似楊梅,故名。楊梅也稱梅毒。據醫史學家考證,梅毒起源於美洲,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通過海員和士兵使梅毒在歐亞兩洲迅速傳播。大約於1505年,梅毒由印度傳入中廣東嶺南一帶,當時稱「廣東瘡」、「楊梅瘡」,隨後向內地傳播。
陳司成的《酶瘡秘錄》是中國第一部論述梅毒最完備的著作,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詳細記載梅毒流行情況。
陳司成,浙江海寧州(今海寧市)人,約生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清康熙初年卒。陳司成祖上八代為醫。20歲時,陳司成與友人一起赴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友人嫖娼染病,歸後病臥,不敢聲張,私請陳司成診治。陳司成閱讀先人醫書,遍檢各家秘方,竟治好了友人的花柳疾病。陳司成後因家境敗落貧困,棄儒學轉學醫謀生,成為治療梅毒的醫學家。
陳司成認為,廣東氣候溫暖潮濕,容易引起霉變,以至於各種污穢之氣致病因素(病菌)聚積於此,到了春夏季節,濕毒與瘟疫相交織,使各種東西易腐爛霉壞,人則易受瘡瘍侵害。此病是霉變引起疾病,叫做黴瘡。因為梅毒的皮膚病變有的類似楊梅狀,故又稱此病為「楊梅瘡」或「楊梅大瘡」。。
梅毒使人「形隕骨枯」、「喪身絕育」。陳司成遂細察氣運、天時、病原傳染及患者嗜好,專心研究此病,成為中醫梅毒學家,並寫成《黴瘡秘錄》一書。
陳司成的《黴瘡秘錄》共收集病案29宗,包括各期梅毒。關於梅瘡治療,均服用陳司成親自配製的生生乳而治愈。生生乳即由砒霜等原料,經高溫燒煉而成。陳司成反對直接用生砒霜,以防中毒,鍛煉後的砒霜可以毒攻毒。陳司成《黴瘡秘錄》中記載的29宗病案,被他治癒的有28宗,只有一宗,因患者吝費罷藥未能痊癒,可見砒霜、水銀運用得當,對梅毒有特殊的療效。
清朝祁坤於1665年撰寫的《外科大成》,也記載了用砒霜和水銀加工水銀膏治療梅毒的情況。
雖然西藥對治療梅毒已有很高成效,但男士們還是最好安份守己。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