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文憑試,很多同學在大學選科時會報讀工程學院的課程,但工程包羅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電機電子工程及機械工程等不同學系,同學對有關學科是否有深入的理解?就如我們機械工程,大家或會按字面理解為與機械相關,事實上,我們涉獵的層面很廣,我的研究範疇就是機械工程中較冷門的一環,是關於建築環境及室內環境通風,意外地先後在沙士和新冠兩次大疫症期間,為追蹤和控制傳染病傳播出一分力,也令外界更多關注及認識我們香港大學的研究。
助找沙士新冠播毒成因
機械工程在公共衞生的應用,已成為全球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香港高樓大廈密集的高密度城市環境中,我們部分研究的焦點,就是減低病菌垂直傳播的機會。在爆發疫症的現實環境中,機械工程學者的專業知識亦派上用場,有關建築環境、室內氣流及環境通風等因素的研究及分析,一直協助我們揭發疾病傳播背後的原因,以及制定科學防控措施。
疫情期間的艱難時刻,大家深有感受,這些年來,我有幸在抗疫工作上有小小貢獻。那些深刻的體驗很難忘。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我與多位機械工程學者同事,獲邀到疫症重災區作研究及實驗,最終利用先進的計算流體力學模擬和熱流體力學分析,拆解沙士病毒在淘大花園傳播的途徑和原因,以及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空氣流動對病毒傳播的作用。當年做研究時,我們也有忐忑及恐懼,最希望是能教育公眾,關注通風的重要。
時光匆匆,十多年後新冠疫情爆發,我和研究團隊又到了多人感染疫症的地點考察,意圖找出新冠病毒如何傳播。在第五波疫情中,垂直傳播感染爆發非常普遍,我們的研究重點放到大廈的排污渠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大廈排污系統及通風不足的污水管,造成的煙囪效應,是引發多宗確診個案的可能原因。
簡單而言,我們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唾液及排泄物的污水,先會經過大廈外垂直堆疊的污水渠,才連接到地下的公共排污渠道。在這過程中,污水與排污渠會發生複雜的水動力相互作用,形成細氣溶膠(飛沫水滴)。當污水排走後,這些飛沫水滴卻停留在污水渠內。我們忽略的是,當沒有污水流過的時候,飛沫水滴會隨排污渠內的空氣,因應煙囪效應上升,令病毒可能外泄到室內環境中。
跨學科研究應對新興難題
新冠疫情早期爆發的2020年初,我們與內地的疾控中心及不同大學的專家合作,分別對廣州一家餐館、湖南兩輛巴士及東京的鑽石公主號郵輪等爆發個案,進行流行病學和環境參數研究,我們認定室內空氣不流通、通風不足,是病毒傳播的關鍵因素。到第五波疫情時,大廈排污系統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課題。我希望透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能喚起社區對排污渠維修的關注。如何重新制定排污系統規格,設計監測有效排污系統,以及構建可行的樓宇設計,將是日後研究的議題,需要工程師及建築師等不同專業的跨學科參與。
談到跨學科合作,是今天做研究及創科業界的潮流,事實確有需要匯聚不同界別的專家,才能有效應對一些新興的難題。過去有關疾病傳播的研究,若非醫學院和工程學院的同事攜手合作,我們亦不能得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跨學科研究的實踐,令一些傳統的工程學理論,如室內環境通風可以得到更廣泛應用,不再局限於建築工程等項目。工程技術及科技不斷有新發明,我正期待機械工程未來在醫療及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突破,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協助下,可以預期將有更多追縱及預早發現病症、研發藥物等方面的研究發明,造福人類。
文: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5月22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