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寶級藝術家黃永玉先生的子女黃黑蠻、黃黑妮、李潔琴攜孫黃香、黃田發布訃告,父親黃永玉因病於2023年6月13日3時34分離去。我們尊重他的意願:不舉行任何告別、追悼儀式。
黃永玉先生,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農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祖籍為湖南省鳳凰縣城,土家族人。中國國家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是現當代中國文化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藝術家。
相關新聞:
黃永玉逝世︱一代鬼才詩書畫俱佳 遺囑「希望骨灰作爲肥料回到大自然」
黃永玉先生是木刻、繪畫、文學皆精通的全能藝術家,曾創作中國版畫經典之作《阿詩瑪》、中國生肖郵票開山之作——庚申年猴。他99歲時還在計劃創作新畫。
《貓頭鷹》「文革」被視為「反革命黑畫」
1974年年,姚文元、江青等人發動對「有問題」的中國畫進行批判,並將數百幅畫作以「黑畫」的名義在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等地展出,供中央首長審查、工農兵革命群眾參觀批判。「黑畫」事件與批林批孔運動相關,矛頭暗指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黃永玉的作品《貓頭鷹》被列為「黑畫展覽會」的榜首,有文獻記載這幅作品被定性為「天字第一號反革命黑畫」。
1974年3月29日,《北京日報》發表題為《評為某些飯店賓館創作的繪畫》的文章,認為:「這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貓頭鷹,不是充分暴露了炮製者仇恨社會主義革命現實,仇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敵對情緒嗎?」「就是這個人,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眾對他的批判,一直心懷不滿,甚至在圖章上刻上『無法無天』的字樣,妄想否定無產階級專政的法,變社會主義的天。《貓頭鷹》這株毒草正是炮製者這種反動心理的集中表露。」
黃永玉因此和家人被關進了牛棚。
後來,毛澤東親自干預了批「黑畫」運動,認為:「國畫,大潑墨嘛,怎麼能不黑呢?... 貓頭鷹就是一隻眼開一隻眼閉的。」批「黑畫」運動才結束。
黃永玉生平簡介
黃永玉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
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
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
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
黃永玉除了繪畫外,還精於篆刻,刀法瀟灑出塵,令人歎為觀止,但他平生從不為人篆刻,平生只為朋友製過兩枚印章。
一枚為50年為其妻張梅溪所制金文藏書印「梅溪藏書」,另一枚則為近幾年來所制,在《平凹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次印刷版)中《畫家逸事》一文中曾提到黃永玉先生托世南先生為石魯先生帶去一方石印(上海錢瘦鐵所製),似為此石印。
黃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
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曾轟動了中國畫壇。「文革」期間,被「四人幫」指控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而後,又因為在「北京大飯店」畫了一幅《貓頭鷹》遭到殘酷迫害,被遣送回家鄉鳳凰。「四人幫」倒台後回北京。黃永玉擅長版畫,主攻國畫,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
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用了六個版面,作了專題報道了黃永玉的其人其畫。
1980年,《黃永玉畫集》由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等多本畫冊。
黃永玉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有《永玉六記》《醉八仙》《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鬱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書。畫過《阿詩瑪》、生肖郵票《猴》和毛主席紀念堂山水畫等。
在澳洲、德國、意大利和中國內地、香港開過畫展,其美術成就曾獲意大利總司令獎。在海內外享譽甚高。
黃永玉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近些年他滿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卻始終未曾有一刻忘懷自己的故鄉——美麗的鳳凰城。他認為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故鄉是自己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並不好聞,但卻是自己最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
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我的血是O型,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
2010年8月31日下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黃永玉被聘為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10屆榮譽委員、中國美協第9屆顧問。
2013年8月,「黃永玉九十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全面回顧了黃永玉的藝術歷程,展現了畫家從版畫到水墨的創作流變,及其在書法、雕塑、工藝、設計等多方面的才華,充分顯示了老畫家的藝術激情與創新能力。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