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教育成果蜚聲國際,多達5所大學位列全球首100名之內。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出本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的目標,她指本港在基礎和大專教育,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優勢,未來要「省靚招牌」,配合發展「八大中心」對多元人才的需要。對於有意見認為把文憑試開拓為國際考試,蔡若蓮稱首要是照顧本港考生需求,暫無意把文憑試「商品化」。
記者:蔡健行、梁子健
特區政府在2009年把教育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揚言把本港發展為區域教育樞紐,但隨着政府換屆,政治環境轉變,「教育樞紐」在過去十年鮮有所聞。近年本港面對人才不足,蔡若蓮在專訪重提打造「教育樞紐」,強調不是為賺錢,更重要是「搶人才」,配合「十四五」規劃成為「八大中心」的人才需要,「身為國際都會,我們要保持高度國際化的特色,我們要多元化背景的人才,發揮香港固有優勢。」
指兩文三語及國際化具優勢
蔡若蓮指,本港教育具備兩文三語和國際化的優勢,有條件建立自己的教育品牌,同時具備教育樞紐的條件,不僅在去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多達5所大學列入全球首100名;在《金融時報》的學科排名,多所大學名列前茅。在基礎教育方面,港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的3個範疇排名前10,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中,本港小四生的閱讀能力排名全球第2,「多年來香港誕生過不少IB狀元,他們的小學至初中也是就讀本地課程,正反映我們本地教學,能夠銜接國際課程。」
爭新發展區部分土地撥教育用途
至於具體措施,她指當局將有系統地宣傳推廣,「例如香港的國際學校除了成績好,香港更提供到不同國家的課程,例如日本、美國、加拿大。國際學校可以提供機會,讓非本地學生銜接原居地的課程,是本港的優勢之一。」她續稱,當局會檢視政策,便利非本地學生來港就學,並爭取將新發展區部分土地用作教育用途,便利大學的科研發展。
暫無意拓展DSE作國際考試
明年起合資格港人子弟學校,將被接納為文憑試的「與考學校」,內地首設試場。近年有倡議拓展文憑試,成為面向大灣區、中國內地及國際的公開考試,蔡若蓮對此有保留,強調新安排旨在便利大灣區內的修讀本地課程的港人子女,以免他們來港應考,而非把文憑試包裝成「產品」輸出外地,「當然若未來香港以外的文憑試需求很大,例如海外學生熱切學習中華文化,或期望透過文憑試來港升學,我們也不會『閂門』。」
展望未來,蔡若蓮指周邊地區教育質素不斷提高,香港須持續「提質提量」,否則就會「不進則退」,而本港與海外不少地區已簽署合作備忘,加強國際連繫,未來亦考慮吸納更多高端人才與一帶一路沿綫學生,「若他們能發揮本港優勢,能夠服務國家、服務全世界都是好事。」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