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目前全港約有200萬人居於公共屋邨內,今屆政府上場後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為居民設計一套「幸福設計指引」,房署及委託的顧問近月密密開着「幸福號」小巴,到各邨收集意見。負責今次項目、本身是藝術家的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曾設計全港多條屋邨,對他而言幸福就是要讓居民找到家的感覺,「今次係想吓新嘢,透過玩嘅時候令居民講多啲、諗多啲」,更科學地設計指引,將來套用至公屋設計,甚至建築師同業均可使用。

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左)、鄰里關系研究所總監何力輝(右)。 蘇正謙攝
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左)、鄰里關系研究所總監何力輝(右)。 蘇正謙攝
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左),曾設計全港多條屋邨,對他而言幸福就是要讓居民找到家的感覺。 蘇正謙攝
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左),曾設計全港多條屋邨,對他而言幸福就是要讓居民找到家的感覺。 蘇正謙攝
對於何謂幸福,何力輝認為可能鄰里間打聲招呼,就是幸福的開始。 蘇正謙攝
對於何謂幸福,何力輝認為可能鄰里間打聲招呼,就是幸福的開始。 蘇正謙攝
公屋的原身是徙置大廈逐漸演變出來,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設計。李民偉解釋,設計是與社會演變產生。蘇正謙攝
公屋的原身是徙置大廈逐漸演變出來,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設計。李民偉解釋,設計是與社會演變產生。蘇正謙攝
李民偉認為,隨社會及居住環境改變,是時候做一次深入研究,在全港十八區了解各區的需要,以整合一套大家有共識的設計指引。蘇正謙攝
李民偉認為,隨社會及居住環境改變,是時候做一次深入研究,在全港十八區了解各區的需要,以整合一套大家有共識的設計指引。蘇正謙攝

李民偉︰公屋設計隨社會演變產生

公屋的原身是徙置大廈逐漸演變出來,不同年代有着不同設計。李民偉解釋,設計是與社會演變產生,舉例愛民邨的「雙塔式」公屋,中間有很大的天井,是為了提高採光度,防止暗角發生罪案,到社會更關注私隱,就開始有「十字式」及「和諧式」,而近年已離開標準式整幢去設計,將不同家庭需要弄成不同大小的積木,在地盤因應山勢、風向等,以不同的積木堆砌而成。他認為,隨社會及居住環境改變,是時候做一次深入研究,在全港十八區了解各區的需要,以整合一套大家有共識的設計指引。

街坊冀處理在非吸煙區吸煙問題

今次「幸福設計指引」地區諮詢活動,會有不同的壁佈板,讓街坊挑選理想家園的需要,亦有卡紙寫出想改善的地方,在場的研究員又會引導居民,以拼圖砌出幸福家園的想法。黃先生一家四口在23年前搬入興華(一)邨,擁有300多呎、屬於自己的家感覺十分好,「以前租屋100幾呎,又要同人分租好唔方便,返到屋企心情都唔係幾好」。他稱自己很知足,社區環境已很好,寫下願望是想當局處理有人在非吸煙區吸煙,又笑言:「如果大堂裝埋冷氣都幾好」。

今次「幸福設計指引」地區諮詢活動,會有不同的壁佈板,讓街坊挑選理想家園的需要。 蘇正謙攝
今次「幸福設計指引」地區諮詢活動,會有不同的壁佈板,讓街坊挑選理想家園的需要。 蘇正謙攝
在場的研究員又會引導居民,以拼圖砌出幸福家園的想法。 蘇正謙攝
在場的研究員又會引導居民,以拼圖砌出幸福家園的想法。 蘇正謙攝
有街坊了解幸福公屋之旅。 蘇正謙攝
有街坊了解幸福公屋之旅。 蘇正謙攝
黃先生一家四口在23年前搬入興華(一)邨,擁有300多呎、屬於自己的家感覺十分良好。 蘇正謙攝
黃先生一家四口在23年前搬入興華(一)邨,擁有300多呎、屬於自己的家感覺十分良好。 蘇正謙攝
他強調自己很知足,社區環境已很好,寫下願望是想當局處理有人在非吸煙區吸煙。 蘇正謙攝
他強調自己很知足,社區環境已很好,寫下願望是想當局處理有人在非吸煙區吸煙。 蘇正謙攝

獲政府委託做今次調研的鄰里關係研究所,其總監何力輝笑稱,幸福就是如此虛幻,街坊往往或只能說出細微的事,但透過活動引導,很多居民、特別是長者可以說出他們的需求。他亦透過今次項目,看到公屋不是千篇一律,舉例海達邨的連結做得很好,很多街坊都感覺方便且看到維港,「無諗過公屋睇到維港都咁靚」,因應這地區特徵,居民會思考甚麼是幸福感,除了這些簡單活動,下階段會做小組討論,深化及轉化居民的想法。

何謂幸福?何力輝︰鄰里間打聲招呼是幸福開始

對於何謂幸福,何力輝認為可能鄰里間打聲招呼,就是幸福的開始,要學會如何去體諒他人的需要,先給予別人幸福再去想自己,或會令社區更和諧,希望轉化居民想法時,可以做到這一點。

李民偉補充,研究的結果可以有助房署深化通用設計,例如甚麼高度的門鐘可方便小朋友、輪椅出入需要那些過路設施、長者休憩地方座椅的高度等,都有待市民告訴團隊,希望大家看到「幸福號」時,都可以停下來給予意見。

記者:郭詠欣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