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政府在2020年設立10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在大嶼山推動保育工作。「大嶼山保育基金」正接受新一輪的申請,將於2月底及3月底分階段截止。本文專訪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教授, JP與兩位非官方成員陳潔茵博士及符展成先生, MH, JP,分享基金的工作,以及透過獲批項目凝聚社區,推動保育。

「大嶼山保育基金」旨在提高社區對大嶼山保育的意識,促進社區人士參與實踐保育理念,冀能為現今世代及下一代營造優質生活環境。基金成立至今,已批出46個項目,涉及金額約1億4,000萬元,獲批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生態、生態系統、鄉村文化、宗教文化及海防歷史等。

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是大嶼山保育基金最希望支持的項目之一。
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是大嶼山保育基金最希望支持的項目之一。

支援保育項目及小型工程 造福社區
梁美儀教授指出,「大嶼山保育基金」由兩部分組成,其中5億元資助合資格的非政府機構、慈善機構及專上教育院校等,與社區和土地擁有人協作,在大嶼山推展保育和有關項目,
3個項目類別包括保育管理協議項目、研究項目及教育和參與項目。另外5億元用於推行小型地區改善工程,以支援保育工作並改善大嶼山的環境,例如移除外來入侵紅樹物種、修復天然溪澗等。梁教授說:「每個研究項目資助上限250萬,為期3年,研究議題涵蓋重要物種、生物多樣性,以及大眾尚未透徹了解的生物分類群及生態系統。例如香港觀鳥會發現南大嶼山近年出現一些罕見鳥類,但在香港尚未有相關研究,因此以南大嶼山樹林鳥類為主題作具系統性的鳥類研究。」

梁教授透露,「大嶼山保育基金」其中一個最希望支持的項目,是研究如何在大嶼山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大嶼山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這裡有高山、森林、長長的海岸線和不同的生態系統,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和人民文化。我們希望透過基金實踐大嶼山整體保育目標,提供機會推動公眾與當地居民一起為大嶼山保育作出貢獻和交流。」

涵蓋教育及公眾參與 面向大眾
梁教授說,基金自2020年運作至今進行了3輪邀請,共收到約150個申請,並批出了46個項目,當中有17個教育和參與項目。「這些項目最多可持續兩年,有助公眾理解為何需要保育,以及保育的主題,例如製作關於大嶼山文化、生態或物種信息的影片,或透過舉辦比賽讓公眾了解大嶼山的現況,鼓勵大眾參與保育的工作。」梁續說,「另有一類屬較大型的項目,即保育管理協議計劃,簡稱MA(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greement),每個項目的資助可達1,300萬,為期3年。至今我們已批出了5個MA項目。總括而言,基金的項目不單推動了當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參與,亦引進大專院校教授、老師以及當地中小學校一同為大嶼山的保育工作作出貢獻。」

梁教授指出,大嶼山的歷史與香港的歷史息息相關,早在宋代,大澳的鹽田就有記載,當時需要將鹽交給官府運往京城。
梁教授指出,大嶼山的歷史與香港的歷史息息相關,早在宋代,大澳的鹽田就有記載,當時需要將鹽交給官府運往京城。
寶蓮寺旁有個歷史悠久的茶園,而中文大學的項目希望將香港出產茶葉的歷史帶給市民,讓他們了解茶葉及品種。
寶蓮寺旁有個歷史悠久的茶園,而中文大學的項目希望將香港出產茶葉的歷史帶給市民,讓他們了解茶葉及品種。


諮詢委員各有所長 多角度提升人文和生態價值
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共有20位成員,其中4位為官方成員,16位為非官方成員,包括不同專業人士及大專院校的學者。來自香港大學的陳潔茵博士,是生物科學學院的高級講師及環境管理理學碩士課程統籌主任。陳博士認為,基金可以推動不同領域的人士,特別是各大專院校一同參與。「基金積極與各大專院校合作,推動年輕人參與保育,期望在文化及生態保育方面,扮演推動知識傳承和創造的角色,讓知識可以傳至多個社會領域。而大嶼山獨特的生態環境,擁有不少特殊的物種,如盧氏小樹蛙,是本地獨有物種,最大的原生族群就位處大嶼山。基金期望透過資助項目,讓大眾了解香港是一個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地方。」

另一位非官方成員,思城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符展成先生來自建築界,對基金的工作有另一角度的看法。「我比較關注城市設計和相關事務,喜見各項目讓人們更了解大嶼山,發掘它的文化。大嶼山內有多個村落,包括大澳,曾經是一個人口眾多、繁榮昌盛的漁村。隨着城市發展,大嶼山在過去曾被視為『剩餘空間』,實際上它的面積大約等於兩個香港島,而且生態系統豐富,山高水長,天然資源不比香港島遜色。大嶼山不單是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更是港珠澳大橋的延伸,在香港城市發展當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人認為城市化發展意味着只建高樓大廈,但實際上未來的城市化發展,應該是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符先生指出,每個項目都有其獨特價值,有助年輕一代在香港生活或遊玩時同時關心保育議題。「希望在未來的申請項目中,能夠展示更多人文價值和生態價值,與市民分享,將大嶼山發展成新型『文化綠洲』。」

梁教授補充,在自然保育方面,基金注重未經充分研究但具有潛在保育價值的物種的研究。「受威脅的物種,如香港鬥魚,在東涌及其他河流發現都需要加強保護。此外,我們亦關注市區生態保育,尤其是外來植物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影響。我們通過種植本地植物來孕育本地生物,例如蝴蝶和蜜蜂,以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維持。基金已資助兩個項目,一個是濱海濕地對碳封存的研究,另一個是陸地植被生態系統對碳儲量和碳封存的研究,研究結果相信對未來生態修復的規劃至關重要。」梁續說,「在文化保育方面,我們會優先考慮4個範疇——大嶼山的鄉村傳統、軍事文物建築、社會經濟風貌,以及村落的形成、布局和相關組成。」

跟進成果 推動持份者參與 實現共同保育目標
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的主要角色,是就基金的行政和運作及其他有關事宜提供意見;審核項目的申請,就獲支持的申請項目的優先次序及其資助金額提供意見,監察獲批項目的進度;以及就政府建議的小型地區改善工程的優先次序提供意見。項目審批過程是否複雜?陳博士透露:「秘書處會將相關政府部門就申請項目的意見提交給委員會參考。我們會召開會議認真討論每個申請項目,以評估計劃的質量尤其對大嶼山保育的整體效益。一旦資助獲批,我們會關注項目的實際成效,秘書處亦會跟進項目的執行情況,並在程序上尋找改進空間。」

至於基金如何與其他持份者合作,以實現共同的保育目標,陳博士回應:「秘書處會進行宣傳,例如向大專院校,讓學者更深入了解基金的宗旨。另外,透過基金,可與土地擁有者或承租人建立更深入的合作關係,以長遠的視角來達成保育目標。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即使我們有保育的意願,也未必能夠實踐目標。」陳續說,「針對廣大市民,我們也會在社交媒體等平台上增加宣傳力度,以及進行不同活動,提高市民的保育意識。長遠而言,隨着我們科學和常識科的改革普及,大嶼山有潛力成為重點自然教育基地,讓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學生親身到訪了解大自然和人文歷史。」梁教授補充,大嶼山是一個獨特的地方,它的歷史構成香港歷史的重要部分,大眾應用心用力保育這片地方,讓後代能夠享受其自然美麗的環境並感受到當中的美好。

獲基金批核的一個浸會大學項目,以遊戲學習及與大自然互動,活動包括讓他們看紅樹林,透過環境教育活動帶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獲基金批核的一個浸會大學項目,以遊戲學習及與大自然互動,活動包括讓他們看紅樹林,透過環境教育活動帶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2023-2024年度大嶼山保育基金現正接受申請
 

2023-2024年度大嶼山保育基金現正接受申請,以資助合資格團體在大嶼山推展保育和有關項目。
「保育管理協議項目」的申請截止日期為2024年3月28日下午5時,「研究項目」和「教育和參與項目」的
申請截止日期則為2024年2月29日下午5時。申請表格正本及軟複本必須在截止時間或之前遞交。截止時間後提交的申請將不獲考慮。申請表格和指引可掃右方QR碼了解。

梁教授解釋,審批保育項目會以「4-3-2-1」標準釐定。以100分為例,40分是根據計劃書的整體性來評分,關乎該計劃是否能夠實現保育大嶼山的目標及其效益。30分是根據計劃書的質量,如內容豐富且具有可行性,通過的機會會較高。20分是有關申請團體或項目團隊本身的能力以及過去類似項目的執行情況。最後10分是考慮財政預算的合理性。

如有查詢,可致電 2153 2739 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秘書處聯絡。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