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衞生署於2016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截至去年12月底,已資助超過42萬名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當中16.3%檢測呈陽性,需轉介至大腸鏡檢查,另有2,900人確診大腸癌。數據顯示,透過篩查確診大腸癌的患者有近6成屬於早期,有助提高治療成果,而並非參與篩查計劃而確診的患者,只有4成屬早期,署方表示,早期的大腸癌患者存活率可達95%,呼籲市民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方蕙。郭穎彤攝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方蕙。郭穎彤攝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郭穎彤攝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郭穎彤攝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方蕙。郭穎彤攝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方蕙。郭穎彤攝
衞生署從2016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郭穎彤攝
衞生署從2016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郭穎彤攝
截至去年12月底,已資助超過42萬名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資料圖片
截至去年12月底,已資助超過42萬名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資料圖片

逾2萬人有腸炎等症狀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疾病預防)方蕙表示,署方從2016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大腸癌篩查。截止去年12月底,已資助超過42萬名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收回的大便樣本中有16.3%、即63900人檢測呈陽性,需轉介至大腸鏡檢查,當中2900人確診大腸癌,另有33000人有大腸瘜肉。另外,有逾2萬人在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存在腸炎等症狀,為假陽性。

衞生署指出,本港2021年有5899宗新確診大腸癌個案,佔癌症新症個案總數的15.3%,位列第二。在2022年逾14700人因癌症死亡,大腸癌死亡個案達2270宗,位列最致命癌症第二位,佔癌症死亡總數15.4%。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表示,大腸癌第一期及第二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達95.7%及87.3%,而經計劃確診的大腸癌有近6成屬早期(第二期或以下),而非經篩查發現的中只有不足4成屬於早期,可見透過篩查確診的大腸癌較沒有參與篩查的分期早,有助提高治癒成效,她又指,因大部分大腸癌個案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故可在大腸鏡過程中發現並切除瘜肉,可避免演變成癌症。

基於成本效益 資助年齡定為50至75歲

方蕙續指,合資格市民可每兩年前往參與計劃的私營醫生,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結果呈陽性則需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是否患癌。署方表示,計劃由政府資助,逾9成的基層醫療醫生及逾7成的大腸鏡醫生不會收取額外費用,且規定大腸鏡醫生收取費用的上限為1000元,市民可在計劃網頁查詢各醫療機構收取費用的要求,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案。截至2023年底,已有逾1200名醫生參與計劃。

計劃目前只資助50至75歲市民,何家慧表示參考海外及本港經驗,發現大腸癌在50歲後病發率較高,本港有逾9成的患者年齡超過50歲,基於成本效益,故將計劃資助年齡定為50至75歲,並表示署方會定時檢視計劃資助年齡。

記者:郭穎彤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