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快公營房屋建屋進度,政府在去年6月宣布重啟私人參建資助出售房屋計劃,名為「樂建居」。原定首幅招標的樂建居地皮位於東涌第122區,計劃於去年底推出,但因應當時市況而暫緩。政府之後改於今年3月推出位於柴灣公園旁的樂建居項目,希望藉其港島區及鄰近港鐵站位置優勢,吸引更多發展商入標競投。惟當局最終仍僅接獲一份標書,並因地價標金未達政府的底價而流標收場。
負責官員解釋,市場對項目反應欠佳,原因之一是預期中的減息周期遲遲未有出現,令入標者風險增加,「計唔掂數」。
但不少市場人士都認為,項目要求及條款多,鎖售限制嚴,初期資金流壓力大,應是入標者卻步的主因。
當中包括地皮位處山坡和涉及樹木保育;中標者須負責平整地盤及興建有蓋行人通道駁通柴灣港鐵站;只能在項目落成後一次過將所有單位出售,不能預售「樓花」或分批推售。
加上項目買家只限合資格申請居屋的人 士、售價規定為當時市價的65折、政府不會「包底」提供回購保證等等,均令到入標者感到風險增加,令項目吸引力大減。
招標條款太繁太辣
事實上,這已是過去短短一年半以來,第6次有政府和法定機構的發展項目出現流標。在去年8月招標的荃灣油柑頭「港人首置」地皮,同樣只接獲一份標書並因未到價而流標,最後須轉交房協接手興建。
不論政府是否決定將柴灣及東涌地皮也收回自行發展,還是在大幅修訂招標條款後再重新推出市場,相關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損失都難以追回,與希望借助市場力量以加快建屋的初心背道而馳。
早於兩年前的旺角洗衣街原水務署大樓用地招標爭議,筆者已批評政府的招標條款太繁太辣,過分偏重保障政府的利益和官員的烏紗帽子,漠視市場情況與發展商面對難處。
要求中標者負責一些他們未必「拿手」和高效的工作,例如提供大量基建及公共設施,以至地區諮詢和與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
這些工作往往涉及部門審批,時間與結果都難以有效控制,增加入標者的合規成本和須面對的不明朗因素,自然導致入標價趨向保守,最後不被當局接納而流標。
若政府肯一早自行處理這些與建屋、銷售和商業營運沒有重大關連的前期及附加工作,或承諾會為中標者提供便利與協調,以「促進者」而非單純「監管者」的角色,一同「拍住上」積極解決項目推展期間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
雖然項目推出招標的時間可能會略為延遲,政府初期的人手和資源投入可能會有所增加,但相信可換來較高的地價收益、較短的完成時間和有效降低流標風險,令庫房與整體社會都得益,可說是「除笨有精」。
筆者早前向特首提交的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書,其中一個主要建議,便是促請政府改革現時過於單一的土地批租模式。
善用市場力量和多元融資
當中包括招標制度,以及檢討已過時及欠缺彈性的土地規劃和用途規管機制,通過更加積極、主動的土地政策來推動經濟及產業發展,同時避免因短中期的市場低潮,而影響香港的長遠發展和城市建設。
具體改革建議包括,引入筆者在今年初《預算案》諮詢時已提出的賣地「分成」制度,減少入標者須於短時間內支付所有地價而承受的風險和不明朗因素,由政府分擔部分風險,但同時可以分享未來市場好轉帶來的發展成果。
此外,不論是負責造地、賣地、規劃、建屋、規管或審批的各級官員,都必須謹記除了做好監察者的工作,亦要扮演好促進者的角色,不要令用意良好的規劃大綱圖淪為紙上談兵,欠缺落實發展的決心和時間表。
土地開發方面,筆者認同在平衡了政府財政、業界人手及市場情況下,政府將優先推展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大原則。
但北都以外的土地改劃及填海造地計劃也不應大幅減慢以至停頓,應透過善用市場力量和多元融資方案繼續有序推展,協助政府建立土地儲備,有利推動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下期再介紹筆者今年的其他土地及房屋政策倡議。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