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武俠小說曾在香港盛極一時,至今仍不少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或模仿他們寫小說,相信同學都有所接觸。西方的英雄漫畫和電影更是眾所周知,這些故事都有被稱為「英雄」的人物,堅強、捨生取義、懲惡揚善等都可以用來形容他們,如《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敦厚、《變形金鋼》柯博文的重情義。但中西故事的內容有很大差異,可從當中體現的武俠精神和英雄主義看出兩者的分別。

小人物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

武俠故事的主要背景在「江湖」,或許並不指涉任何現實的地方,它可以是作者的理想世界,那裏有正義的俠客為平民百姓解決疑難,由一班勇士守護家園。

自唐傳奇開始,俠客故事沒有宏大的世界觀,每個平凡人遇到不公的事情都可以成為俠客,改變事情發展和保護身邊的人,漸漸演變成可通過修行成為身懷武藝的非凡人。例如金庸《神鵰俠侶》的楊過,他原本只是頑皮的普通小男孩,長大後練成武功行俠仗義,救出被李莫愁擄走的嬰兒郭襄,並交還給郭氏。

楊過靠自己能力習武修練,以一己的力量保護他人,知恩圖報不忘本,盡現武俠精神。在武俠故事裏,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能力解決不公義的事,成為自己的「英雄」。

上圖為2006年的內地電視劇《神雕俠侶》的劇照,圖中角色分別為楊過(左)和小龍女(右)。
上圖為2006年的內地電視劇《神雕俠侶》的劇照,圖中角色分別為楊過(左)和小龍女(右)。

延伸閱讀:少林武學 源遠流長|公民學堂

大英雄救世 跟隨壞角色步伐

西方英雄系列故事的主角亦有普通市民,因為偶然一些機遇讓他們接觸超現實的職業和世界,成為普羅大眾都愛戴的人。英雄人物有不同超能力,如神奇先生身體具彈性、隱形女俠能夠隱形、閃電俠奔跑神速等。主人公必須有超能力才可以救人救世,所有人都要依靠英雄戰勝黑暗勢力。而且壞角色在哪裏,英雄就會出現在哪裏,形成特定故事模式。例如擁有蜘蛛感知能力的蜘蛛俠戰勝綠惡魔,制止他在城市大肆破壞;注入血清改造的超級戰士美國隊長阻止紅骷髏用「宇宙魔方」統治世界。

這些英雄的能力強得可以對抗宇宙外星勢力,影響力達至全球性。相比起東方武俠人物,西方英雄似乎更超群絕倫。反派勢力往往詭計多端,務求得到雙方都追求的寶物來統治世界,擴大勢力到整個宇宙。那麼正派人物就得推翻反派角色的所作所為,甚至與反派戰鬥,阻止他們達到目的,可見正派英雄人物具革命性的英雄主義。

英雄有着宏大的世界觀,高舉顛覆黑暗勢力或政權的旗幟,平凡人如大家一般都不能成為自己的「英雄」;比較武俠,雖然也有反派,但整體故事並非主力推「救世」,而是從個人做起,乃至救國救人,更強調的是每個人內心的正邪之念。

西方英雄系列故事以漫威宇宙最為人知,光是相關電影目前就已經出了32部。
西方英雄系列故事以漫威宇宙最為人知,光是相關電影目前就已經出了32部。
上圖為早前上映的西方英雄電影劇照,其中主角為了拯救世人選擇自我犧牲。
上圖為早前上映的西方英雄電影劇照,其中主角為了拯救世人選擇自我犧牲。

「俠」的字義轉變

現時一般都認為「俠」是指帶有正義之氣的人,但最初「俠」字的解釋正好與現今意義相反,是帶貶義的字。

先秦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士懂得武功,但並非以武功成為保家衞國的工具,而是以武力來違反法令。

到了西漢才出現褒義的解釋,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司馬遷對遊俠的遭遇表示同情,這種解釋的變化關乎他的經歷。漢代將軍李陵兵敗,當時是太史令的司馬遷諫言漢武帝,卻被指包庇李陵,漢武帝又聽信讒言,於是將司馬遷打入大牢。最後李陵的母親、妻兒亦被處死。李陵平日孝順父母,言而有信,忠君愛國,故司馬遷同情他,認為他有俠義。

自此之後歷史上不少詩歌都與俠客有關,例如魏晉南北朝曹植〈白馬篇〉、唐代李白〈俠客行〉,從詩中能夠看到俠客豪氣的形象:

曹植〈白馬篇〉(節錄)

  •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李白〈俠客行〉(節錄)

  •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歸隱是安穩度日的法子

俠客雖正義,但也可看到他們並不入世,與俗世事情互不干涉。如李白所說的俠客會「深藏身與名」,既不投身於塵世又不渴求任何人的回報,他們沒有必然的救世使命,自由地在江湖行走。正因俠客有這種施恩不求報、快意恩仇的特質,才讓詩人如此仰慕。

俠客的自由形象,也許就是促成了武俠小說中主角們甘於歸隱結局的原因之一。細看不同的武俠小說,由他們初出茅廬,到成為大眾甘拜下風的人,最後不少都選擇退出江湖,追求塵世以外的安逸生活,例如王度廬的武俠小說《鶴驚崑崙》中的江小鶴;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和趙敏、《神鵰俠侶》的楊過和小龍女、《笑傲江湖》的令狐沖和任盈盈等;即使是古龍,《飄香劍雨續》的溫天智都是歸隱結局。

歸隱似乎成為武俠小說其中一個寫作模式,即使不同的人物遇上不同的事情,最終殊途同歸。或許這是因為俠客歷經困險,見盡風與浪,所以才嚮往寧靜安穩的生活吧。

《倚天屠龍記》的故事最終以張無忌和趙敏一同歸隱蒙古而畫上句號。
《倚天屠龍記》的故事最終以張無忌和趙敏一同歸隱蒙古而畫上句號。

英雄的使命是一輩子

和中國武俠故事不同的是,西方英雄漫畫或電影中的英雄拯救世界後仍然會在城市中生活,或許是在等待下一次黑暗勢力的來臨,展開另一次的戰爭。但無論如何,他們身上一直懷有保護人類安全的使命,而這個使命不會終結。當然,這或多或少受到商業考量影響,創作方可能視乎人物的熱門程度而設定續集,漫畫中亦有角色把英雄身分傳給接任人的情況,使英雄的使命持續長久。但更多的考量是因為歐美漫畫較傾向連結共同世界觀的寫作習慣,因此我們常見的西方作品都擁有龐大的世界觀與結構。

從商業角度來看,武俠小說當時也是商家為了吸引人購買報紙而將其加入小說專欄,故事中除了主角也有配角們的支線描寫(如《射鵰》與《神鵰》),但內容始終緊扣是主角群,有始有終。可見西方作品常在宏大的世界觀產生各種各樣的英雄,正如現實生活中世界不會因為某個角色而停止;武俠小說則構造不同的世界給不同的角色,呈現不同角色的人生觀。前者更多的是「未完待續」,而後者大多有一種圓滿的感覺,予讀者聯想主人公往後的生活。

不論中華文化中重情義、講道義的武俠,還是西方以一小群人力量救世的英雄,無一不在宣揚正面的待人處事訊息,讓大家了解「正直」、「正義」等概念,別具教育意義。故事主人公捨生取義,勇氣可嘉,更是現實人們值得尊敬的榜樣。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