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體育發展的一大問題,是外行管內行。近日友報有篇專欄名為《港超聯10年乏起色灣區聯賽謀新路》,令人眼界大開。文中提到足總曾經構思過大灣區聯賽,希望擴大發展空間。似乎擴闊市場,馬上便有客源到,是否樂觀得太天真?

要辦足球大灣區聯賽,錢從何來,政策有何優惠,有何球隊?賽事如何與內地中超、中甲及港超銜接或者有何關連,與中國足協、香港足總關係如何?如果只是民間舉辦大灣區比賽,資金與人腳有限,與專業談不上關係,只是找方法圍爐谷入座人數塘水滾塘魚,以為內地辦村超成功想照抄,發展空間有幾大?即使真的舉辦賽事,要求當打的球員去踢大灣區聯賽,而非官方認可與亞洲賽事資格銜接的本地賽事,誰會來當開荒牛?

要推廣足運,從來不是只從政治層面、上頭命令吩咐便會成事,有些話說得太白反而不美。足球發展要很多很多錢、要人才、要方向、要對外交流,好像足總9月安排港隊去斐濟友賽、10月去歐洲友賽,12月主辦東亞盃外圍賽,認真地辦好金字塔最頂層,才有能力持續吸引青少年投身足運,以披上港隊球衣為榮。

舉個籃球例子,香港金牛籃球隊今季打入季後賽次圈,卻因為租場問題在次圈首仗搬去深圳作賽,修頓主場被人租走無法使用。要銜接全國的籃球隊尚且遇上啼笑皆非的問題,可見處理細節才是推動各項運動的根本。未構思已經知道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大灣區聯賽,各省各地對於足球認知不同,明顯拉牛上樹。想舉辦大灣區聯賽,主辦方是誰,是否未開波先讓每隊有賞金500萬甚至1000萬元製造話題?如果沒錢沒方向,只是想巧立名目找投資方跌錢,今時今日誰會當水魚?吳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