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位於廣州和深圳之間,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裏生活。唐宋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東莞也因此受惠,開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近代香港開埠以後,東莞人士也為香港崛起做出了貢獻;至今日,10個香港人就有 1人是東莞籍呢。
相關文章:穿越大灣區|「每10個港人,就有一個東莞籍?」東莞 慈善家 學者
因莞草、產鹽而得名
東莞地勢是東高西低,在過去,境内的東江還時常氾濫,珠江口一段又時常鹹潮倒灌,形成大面積的鹽鹼地。在這種環境之下,非常適宜莞草的生長,聰慧的東莞人將莞草編織成草席、坐墊、草帽等產品,成就了東莞過去的傅統手工業。
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已經掌握了海水產鹽的技法,鹹淡交匯的東莞,也形成了好幾個大型曬鹽場。漢朝建立了 「鹽鐵專賣制度」,漢武帝在嶺南分設了兩個鹽官,分别售理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的鹽業生產、運輸、收稅。珠江東岸的鹽官住所在今日的深圳南頭古城一帶,這一區域就稱為「東官」。歷史上東莞有四大鹽場,其中產量最豐的官富鹽場就在今日香港的觀塘、九龍城、油尖旺一帶。三大鹽柵(產鹽組纖)中的海南鹽柵也在香港的大嶼山島上。
在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莞正式設置了東官郡,它的轄地可能超乎了大家的想像,包括今天的潮州、汕頭、惠州、深圳、香港,甚至珠江口對岸的中山、珠海、澳門,都曾是東官郡的地盤。
沉香是瑞香科含有樹脂的喬木,因為緻密堅實,遇水而沉故而得名。東漢時期東莞已有種植沉香,唐代起成為皇家專享用材。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民間也開始使用、貿易。這種香料隨即名揚四海。因種植沉香的原料在東莞最為普遍,這種沉香也被稱為「莞香」。莞香製備好後,通常會運到尖沙咀的香埗頭和香港仔的石排灣,再由水路北上銷售或海外行銷,故而很多學者也認為「香港」的得名和莞香有很深的淵源。
壯美銀瓶山 33米高觀音像
今日東莞最高的地方是銀瓶山,位於東莞和惠州相交的地方,海拔到了889米。每到秋日登高,很多莞人都每選擇來這裹。這裏山谷高深,鬱鬱葱葱的包裹着巨石的山峰,感覺相當壯美。
觀音山海拔只有500餘米,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初抵中華國士時的第一個落腳點,早在1,100年前的後梁時期就建起了觀音禪寺。禪寺供奉有一尊高33米、重達3,300多噸的世界最大花崗石雕觀音聖像。值得一提的是,觀音山上有一幅看似簡單的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懸賞百萬徵集下聯,至今依然沒有對出。
銀瓶山:
觀音山:
粵港澳大灣區:東莞
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1978年,東莞發揮橋頭堡優勢,和香港的信孚集團簽訂了一個合同,合同規定由港方負責進口設備、原材料、培訓,東莞提供廠房和勞動力,將原本的一個竹編社改為了手袋廠。正是這個合同,開啟了改革開放「三來一補」序幕(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装配、補償貿易);開創了中國利用外資、發展外向經濟的道路,成為沿海經濟發展中「華南模式」的主要代表。
上世紀 80年代末,東莞開始布局電子產業,短短10年間數千間的IT企業落戶東莞,讓東莞的GDP年增幅超過20%。到2000年,IBM 亞洲區副總裁曾評價:「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全球將有70%的電腦產品缺貨。」
文、圖:鴻文館文化工作室;圖:網上圖片、維基百科、中國科學院、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Tripadvisor、百度百科、銀瓶山@Tripadvisor、觀音山@Trip.com
本文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楊出版社策劃,中華教育出版。
相關文章:
東莞
穿越大灣區|東莞習俗 傳統中亦受西風影響?剃頭/賣懶/舞麒麟/賣身節/龍舟月/七姐誕
佛山
穿越大灣區|佛山 三水匯聚 眾山圍繞 善用自然優勢地利發展
穿越大灣區|佛山 武術之鄉 經濟繁盛 基礎深 推動建設廣佛都市圈
珠江西岸
穿越大灣區|珠江西岸 400、500年間的滄海桑田與建設改造
深圳
廣州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