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發展之際,對周邊生態也構成威脅,因此各界要共同保護大灣區生態環境,其中香港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與深圳灣濕地生態相連,無數候鳥冬季前來過冬。而2012年成立的紅樹林基金會,持續關注以深圳灣紅樹林為代表的濕地生態系統,並對紅樹林的修復保育工作取得成效。該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劉明達向《星島頭條》分享,近十年來深圳紅樹林面積增長了逾120公頃,未來希望可融合各界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大灣區生態環境的保護。
劉明達現身講解生態保護
另一方面,由星島新聞集團聯同香港理工大學合辦的「ESG認證嘉許暨永續發展論壇」2024將於下周一舉行,同場更設專題論壇,匯聚業界翹楚共同討論ESG的前景與商機,有興趣的讀者記得留意《星島頭條》,緊貼活動報導。劉明達深受ESG責任投資理念的影響,積極投身中國公益事業活動,亦是講座嘉賓之一,將會深入講解大灣區的生態保護工作,以及分享與香港協同的經驗。
后海灣及深圳灣濕地相連
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稱為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其中紅樹林價值最顯著。據專家統計,紅樹林是世界上含碳量第二高的生態系統,約1公頃的平均儲碳量可達1,000噸;1畝紅樹林的固碳效果更相當於5畝的熱帶雨林。
香港米埔的后海灣濕地與深圳灣濕地相連,整個生態亦連為一體,而在深圳灣的灘塗上,生長了超過300公頃的紅樹林,可透過強大生產力滋養在后海灣與深圳灣濕地棲息的生物。因此紅樹林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雙方的生態。對於深圳與香港而言,紅樹林資源在應對氣候變化、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基金會更多關注和保護。
基金會與港緊密合作
基金會表示,深圳灣濕地保護的當務之急,是要科學有效地逐步恢復近海灘塗和濕地,提升生態服務功能,降低人為干擾,為遷徙候烏和本土生物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從而維護生態平衡。他們又認為,需對城市居民進行濕地教育,與科學保育齊頭並進,以了解濕地重要性及提升環境素養。
多年來,基金會與香港保持着緊密的交流和合作。基金會組織專家團隊前往香港,交流學習濕地管理、保護及修復工作。借鑒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模式,基金會自2013年啟動首批自然講解員的招募和培訓,目前已有近千人的志願者隊伍,為公眾提供超過3萬小時的科普宣教服務。
助力觀鳥活動及交流
另一方面,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重要的候鳥中轉站。經過不斷的生態修復,目前每年有數百萬隻鳥類在此越冬、繁殖,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國際機場」。劉明達表示,基金會積極促進保護遷飛通道經驗的交流,並與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簽署《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社會化參與保護模式戰略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從「候鳥遷飛通道保護」、「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模式」、「全球影響力品牌活動」「青年參與濕地保護」、「社會化公益資金籌措」等6個維度開展合作。
至於江西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近年亦吸引了大批愛鳥人士觀鳥。劉明達表示,基金會已第三年助力鄱陽湖國際觀鳥季活動,就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候鳥遷徙、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以及企業家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研討交流及建言獻策。劉明達又指,基金會將觀鳥與低碳主題的結合,動員企業家實踐低碳的產管理,積極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氣候危機,共同維護鄱陽湖越冬候鳥族群的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