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中電集團是亞太區規模最大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不僅為超過80%的本港人口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亦憑藉深厚的實力和前瞻性思維,引領香港進行能源轉型,步向可持續未來。集團業務涵蓋發電、輸電、配電和零售等,投資遍及香港、內地、澳洲及印度等市場。上任一年的首席執行官蔣東強說,期望帶領集團業務持續及穩定成長,並盼發掘年輕力量的無限潛能,為香港建設更環保、更美好的明天。

熾熱的陽光下抬頭遠望,屋頂的塔鐘顯得格外清晰。位於亞皆老街的中電前總部,建於1940年,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其後修復成文化館。站在中電鐘樓文化館前,集團新任首席執行官蔣東強談起當年舊事,由見習工程師一路打拼,如今成為CEO。他說,始終堅守集團三大核心價值:從心關懷、追求卓越和勇於承擔。

蔣東強(左一)在1988年以實習生身分加入中電成為見習工程師,圖為中電大埔系統控制中心。 中電提供
蔣東強(左一)在1988年以實習生身分加入中電成為見習工程師,圖為中電大埔系統控制中心。 中電提供
2017年,蔣東強以時任中電總裁身份到中電客戶服務熱線中心為同事打氣。 中電提供
2017年,蔣東強以時任中電總裁身份到中電客戶服務熱線中心為同事打氣。 中電提供

不排除開拓其他地區新市場

「這一年來的工作轉變很大。」蔣東強提到,過去的職責主要集中在中電的香港業務,接任後則負責集團的整體表現,花了不少時間詳細了解集團在內地、澳洲和印度的業務,並與當地同事建立關係,亦與本港團隊磨合,盼未來合作更順暢。

他說,首要目標是讓集團業務能穩健和持續地增長,故上任後第一項工作,便建議進行整體集團策略檢討,預計明年初有較清晰方向,將按其結果調整集團未來方向,不排除開拓其他地區的新市場。

中電目前業務核心集中在香港和內地。蔣東強提到,中電配合港府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助力香港於2050年達至碳中和,已建兩台新的燃氣機組,加上從內地輸入的管道天然氣,以及去年7月落成、與港燈合資興建的離岸天然氣接收站,將達成藍圖首階段對提升使用天然氣發電,減少用煤的目標。

與此同時,集團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通過「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計劃」,向客戶購買可再生能源,鼓勵更多市民和企業安裝太陽能板,並配合政府轉廢為能的計劃供電。蔣東強說,目前中電提供每度電的碳排放量低於0.4千克,比部分經濟發達的國家還要好。

蔣東強(左三)出席中電2024股東周年大會,旁為主席米高嘉道理(左二)、副主席包立賢(左一)及前任首席執行官藍凌志(右二)。 中電提供
蔣東強(左三)出席中電2024股東周年大會,旁為主席米高嘉道理(左二)、副主席包立賢(左一)及前任首席執行官藍凌志(右二)。 中電提供

未來供電 核電加可再生能源

下一階段,中電將通過區域合作,為香港引入更多「零碳」能源。他坦言香港地方有限,要全港電量60%至70%為零碳能源,單靠可再生能源不太實際,「我們認為核電是其中一個方向,相信未來供電組合會是核電加可再生能源。」事實上,中電早於30年前已參與合作大亞灣核電站項目,目前該核電站提供的電量佔全港4分之1,他指,若有機會加大核電電量,或引入其他可再生能源,屆時煤將退役,剩下天然氣機組。

至於最後一步,則將天然氣也轉變為「零碳」。蔣東強說,目前全球討論較多、有較多資源開發的是氫氣,「若有綠氫供應,我們可將燃氣機組改建,改燒綠氫,變成真正的『零碳』。」他指,中電會密切關注各項技術的發展。

蔣東強侃侃而談,談起各項技術也詳盡細緻。實際上,他是「紅褲子」出身,大學主修電機及電子工程,1988年畢業後隨即加入中華電力,中間只短暫離開約1年,35年職涯全獻給中電,曾擔任系統控制中心主管、企業規劃業務等崗位,具備不同層面的經驗。

他提到,目前全球仍未有較經濟又穩定的方法儲存電力,當年在控制中心工作時,需要預測電力需求, 「24小時追蹤電力變化而作出應對和改變,很有趣的。」他舉例,大型颱風會影響電力需求,如在夏季颱風前夕,內地的熱空氣被帶到香港,本港會變得相對悶熱,電力需求比平常高;當颱風來襲,氣溫下降,電力需求則低於日常。

蔣東強去年在山東出席第四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分享中電的減碳願景及專業技術。 中電提供
蔣東強去年在山東出席第四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分享中電的減碳願景及專業技術。 中電提供

蔣東強說,近年市民對節能減碳的意識越來越高,加上政府設多項能源效益的相關措施,以及客戶更換新電器等,都會讓用電量下降。而集團在新興產業如數據中心,以及新基建項目和發展區的電量錄得增長。然而,極端天氣等因素加大了預測電力需求的難度,他說:「我們會繼續做好長遠規劃,確保在不同時間點也有充足、安全和穩定價格的電力供市民使用。」

從工程師晉升管理層,他不諱言曾面臨掙扎,「我記得很清楚在2002年,公司認為我在管理上有潛力,給我機會轉至企業規劃,當時有想過我喜歡做工程,而且已熟習了工作,是否真的要跳出舒適圈?」後來他決定接受挑戰,擴闊了視野和見識,學習到各種商業和財務知識,他笑說:「人的潛能可以通過挑戰而激發!」

蔣東強化身導賞員,陪伴長者參觀經美化的中電配電箱,推廣社區文化和環保節能。 中電提供
蔣東強化身導賞員,陪伴長者參觀經美化的中電配電箱,推廣社區文化和環保節能。 中電提供

發掘員工潛能 向科技專才招手

中電向來對人手有長遠規劃,提前部署並培訓員工發掘潛能。近年本港面對人才短缺的情況,中電在招攬人手上也有了轉變,比起以往,相對多了在內地和海外大學招聘。蔣東強以見習生計劃為例,每年約招30至40人,今年有8名內地畢業生。

此外,他表示,過去在電力行業工作,多為電機或機電系畢業生,但隨時代改變,近年大多技術牽涉跨領域,在人手需求上也更為廣泛,「我們今年新招聘的同事,約有30%至40%並非工程專業。」他舉例,如今有科技協助,如以無人機檢查發電廠的大鍋爐,更為安全,並以人工智能作分析,故也需要數碼科技專業的人員。

蔣東強說,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優勢,可成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很多外國朋友和我說,他們喜歡香港,因在港生活如飲食和交通都非常方便,加上有獨特的大自然環境,從市區出發可在1小時內到達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很有吸引力的。」

作為全港最大的電力供應商,中電始終緊守「照亮美好明天」的宗旨,推動本港邁向「碳中和」的里程。蔣東強強調,希望在其帶領下,中電的業務能有持續和穩定的增長,而他也期望培育更多後進,與市民及各持份者攜手並肩,共創「零碳」未來。

蔣東強期望幫助更多人才發掘潛能。 歐樂年攝
蔣東強期望幫助更多人才發掘潛能。 歐樂年攝

「山竹」襲港 團隊行2小時入村修復電網

時代變遷,但中電的初心始終不變。昔日老前輩為鋪電網居住鄉郊,如今團隊在颱風後排除萬難,到偏遠鄉村恢復電網。

蔣東強分享,上世紀,已故前集團主席羅蘭士嘉道理(Lawrence Kadoorie)便有一個宏願,希望不論經濟發展如何,每家每戶都有電可用,以提升本港的生活水平,亦因如此,中電在1960年代推出「鄉郊電氣化計劃」,「計劃持續了很長時間,很多新界偏遠鄉村沒有車路,當年老前輩需要搬着沉重的器材,徒步入鄉村,需要在村內居住一段時間,建好電網後再去下一個村,投入了很多心力和資源,至1970年代,我們的電力覆蓋已相當廣闊。」

他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談及在中電生涯的難忘事件,他指,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當時不少樹木倒塌,造成道路封閉,而在個別較偏遠的村落,電力有受影響,「同事很有責任感,排除萬難都想盡快恢復電力,因車路受阻,加上颱風後路況欠佳,步行至少2小時入村修復電網。」他說,與團隊齊心克服了挑戰,是難能可貴的事,甚感滿足。

極端天氣頻仍供電可靠度保持99.999%

中電植根香港超過120年,服務超過600萬市民,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中電深明穩定的電力供應對保持這個城市運作暢順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愈趨頻繁和嚴重,為世界各地的供電系統帶來挑戰。去年9月,香港於一周內接連被超強颱風「蘇拉」吹襲及經歷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暴雨;今年5月,將軍澳錄得近390毫米雨量。這些事件期間,中電的供電系統大致維持正常,絕大部分客戶的供電穩定。

多方面措施 提升應變力

蔣東強指,中電一直透過不同措施,提升供電系統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致力維持可靠供電,包括引入「緊急復電系統」,當有電塔受損時,可以極短時間建造臨時電塔。暴雨期間,水浸往往是一大威脅。為此,中電在有可能受水浸影響的變電站加裝抵禦設施,包括加建防水閘、加強密封電纜入口、加設水泵及水位警報器等。

中電利用創新科技,推出智能管理系統(Grid-V),全天候實時監察變電站和架空電纜的狀態,以提升供電系統的應變能力。Grid-V能夠整合各種監控、警報和信息系統至中央智能管理平台,以更系統化的管理,確保供電可靠性。系統更能識別警報的優先順序和嚴重性,將相關視頻明確傳達給操作人員,從而快速評估狀況,並採取相應行動。

蔣東強強調,中電的供電可靠度保持在99.999% 的世界級水準,每名客戶年均的停電時間只有約1分鐘,而其他大城市如雪梨、倫敦是約10至20分鐘。

記者:林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