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從未想過,這輩子會面對兩個大型的社區性傳染病」。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日前獲選為本年度醫管局傑出員工,他接受《星島》訪問時表示,經歷沙士及新冠病毒兩大「戰疫」後,本港隔離病床數量現時足夠應付未來小型至中型傳染病爆發,又強調「資訊流通」與「溝通」對抗疫十分重要,形容在新冠期間一直通過會議、手機通訊群組等渠道,及時讓同事掌握最新資訊,「當他們明白發生什麼事,擔心便會少一點」。
 

曾德賢經歷兩大戰「疫」

將在明年退休的曾德賢在醫管局服務約30年,與疫症可謂結下「不解之緣」。他憶述,在2002年剛完成傳染病及內科專科培訓後,翌年即遇上沙士,當年不論隔離設施及感染預防措施均不如現時先進,且初期個人防護裝備也有不足,令醫護承受龐大壓力,「那時不知道發生甚麼事,看到一些年輕病人轉差,有差不多兩成患者需深切治療,也有同事感染。」幸當年瑪嘉烈醫院雖然是「指定沙士醫院」,在抗疫期間接收全港三分一或以上的確診患者,但最終未有醫護人員離世。

 

曾德賢在醫管局工作多年,曾經歷沙士及新冠病毒抗疫。蕭博禧攝
曾德賢在醫管局工作多年,曾經歷沙士及新冠病毒抗疫。蕭博禧攝
曾德賢在醫管局工作多年,曾經歷沙士及新冠病毒抗疫。蕭博禧攝
曾德賢在醫管局工作多年,曾經歷沙士及新冠病毒抗疫。蕭博禧攝

抗疫經驗亦推動本港加強對抗傳染病的投入。特區政府在沙士後,便在瑪嘉烈醫院旁興建「傳染病中心」,自2007年啟用以來,一直負責接收各類傳染病的首批患者,包括懷疑和確診個案,以做到盡早隔離治療患者、整合發放重要臨床和抗疫資訊等功能。曾德賢指,因中心隔離設施先進,加上醫護感染控制培訓充足,新冠病毒在2019年年底爆發時,同事應對信心更強,不少人自願「上陣」加入「wet team」,勇敢「落水」在前線抗疫。


群組互通資訊 減輕前線憂慮

曾德賢續指,新冠爆發初期亦有年輕患者離世,也曾令醫護感到擔心,幸團隊最大考慮是如何治療疾病,加上同事在訓練及溝通上做得很好,令中心毋需面對罷工風險。他強調,資訊流通與溝通很重要,正因新冠期間醫護「有傾有講,有商有量」,掌握最新情況,才能安心抗疫,「即使見不到面,也會用手機通訊群組聯絡及傳遞資訊,我亦每隔數日便會舉行會議向同事分析最新情況。」
 

曾德賢一直專注傳染病服務,曾在1994年遠赴澳洲進修熱帶衞生學碩士。瑪嘉烈醫院提供
曾德賢一直專注傳染病服務,曾在1994年遠赴澳洲進修熱帶衞生學碩士。瑪嘉烈醫院提供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團隊打過多場「疫戰」,曾德賢強調「資訊流通」與「溝通」對抗疫十分重要。瑪嘉烈醫院提供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團隊打過多場「疫戰」,曾德賢強調「資訊流通」與「溝通」對抗疫十分重要。瑪嘉烈醫院提供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團隊打過多場「疫戰」,曾德賢強調「資訊流通」與「溝通」對抗疫十分重要。瑪嘉烈醫院提供
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團隊打過多場「疫戰」,曾德賢強調「資訊流通」與「溝通」對抗疫十分重要。瑪嘉烈醫院提供

另外,曾德賢在傳染病中心工作期間,亦應對多種傳染病,包括治療豬流感、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的確診患者,以及接收伊波拉病毒懷疑個案等。他指,全港公院現有1400多張隔離病床,足以應付小型至中型傳染病爆發;若有大型傳染病,則可設社區隔離設施收治病人。他指,隨人口流動及人畜接觸增加,均令傳染病風險爆發風險上升,加上病毒不斷變種,在人口老化的當下,高危群組更應盡可能接種相關疫苗預防。

對行醫心得,曾德賢坦言多年來經歷高高低低,不諱言曾感到失望,惟「做醫生最需保持熱情」,當以「半杯水故事」自勉及鼓勵後輩,「不要只在意沒有的,而要看所擁有的。有些事情不應只專注『我要怎樣』,而應去看『我需要做甚麼。」

記者 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