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主任換人,曾任地方大員,年屆六十五歲的駱惠寧接替王志民。在社會運動風波未平下,新主任作風如何,被視為中央對港方針的風向表,無論建制抑或泛民陣營談的都是一條題目,新主任的作風是軟是硬?

首度發文宜細讀

新主任履新後,旋即約見記者,發表了簡單講話。上個星期,他在中聯辦酒會再開腔。當日,政經界出席酒會的人似乎特別多,估計大家是想親身一睹新主任的作風,結果他們沒有失望。駱惠寧除了發表講話,後來還在場逗留了一段時間,與出席者接觸。由於他的作風好像頗親民,於是有建制派就認為他偏向走懷柔風格,作風較軟。

駱惠寧到港時間不算長,然而,《人民日報》昨日就已刊出他的文章,這個安排當然是經過部署。如果關心本地政治前景,這篇文章就值得細讀。在文章中,他提到「對於特區而言,如果國家安全體制機制長期缺位,外部勢力就能夠無所顧忌進行滲透破壞,『一國兩制』實踐就面臨被衝擊和破壞的極大風險。」又指「中央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建立和完善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並強化執法力量,着力補齊這一香港『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的突出短板。」有人因此認為他的作風偏向硬朗。

外界關注新主任是硬還是軟,但不少與中央長期有交往的政經界人士就認為,以軟硬來劃分新主任的作風,是過分着重手段,沒有看清楚目前矛盾的本質。自去年六月起,修訂逃犯條例惹起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自從特區政府宣布撤回條例後,事件本質已不存在,然而,反對力量藉着爭取五大訴求,不斷發動對抗,煽動仇中情緒。有立法會議員和政界走到美國推動成立《香港人權法》,事件已變成挑戰一國兩制的底綫。

實幹型解難好手

駱惠寧在《人民日報》的文章,正是點出了中央對事件的研判,認為看到外部勢力在港滲透,香港在體制上出現國家安全的短板,未來的工作目標就是強化不足,這個目標要達成是清晰的,至於做法是軟是硬只是手段差異,最重要是達成目標。

與內地長期有交往人士普遍共識,是駱惠寧曾長時間擔任地方大員,是解難好手,現在年屆六十五歲,在港沒有特別聯繫。他來香港正好以超然身分,正確反映局勢和作出處理。從履歷上看,他會是實幹型的強手,旨在有力地落實國家對港的政策。換言之,中央對港的立場和底綫是清晰和堅定的,無論誰人擔任中聯辦主任差別都不大,分別是執行有多到位罷了。新人主政最大好處是沒有包袱,能夠客觀地作出部署和回應。

自回歸以來,中央維護一國兩制的決心有目共睹,關鍵是有人不斷挑戰和衝擊這個制度。在過去超過七個月的社會衝突中,就暴露出特區在制度上的不足,這就是新主任在報章中表達的訊息,因此今後的工作自然要圍繞這些方面重點着力。

認清目標講實效

做事最重要有清晰目標,然後再問用甚麼方法最能達致。如果中央是要明確落實一國兩制,補足國家安全的短板,當街頭上,議會上有一班人要走到外國要求干預、抵制香港,在學校、課室引導年輕人敵視內地,甚至不惜攬炒,這些情況自然難以接受。至於怎樣扭轉這種局面,是軟是硬,自然是那個方法有效就用那個。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 作者: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