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近日發表2019鯨豚擱淺報告,顯示去年共發生140宗、150隻鯨豚通報,其中132隻死亡擱淺,種類多為江豚,寬吻海豚等。擱淺原因有疾病、受傷、船擊等。

海保署繪製鯨豚擱淺地圖,地點主要分布在連江縣、澎湖縣、 金門縣、苗栗縣及高雄市。海保署表示,擱淺鯨豚的發生頻率,或與月份、氣溫等環境因素相關,需長期資料收集與分析。

在150隻鯨豚通報個案中,除死亡案例外,15隻活體擱淺、3隻迷航;15隻擱淺的鯨豚,1隻原地釋回、3隻隨即死亡、11隻經救治未能存活。

海保署表示,鯨豚被發現時多已嚴重腐爛,難以判斷擱淺原因,大致可歸納為兩大主因,分別是「誤捕」及「感染導致死亡」。顯示鯨豚大多因疾病或受傷而擱淺上岸,漁業活動對台灣沿岸鯨豚也有影響。

海保署說,去年曾進行20種、82隻鯨豚採樣,包括珍貴的中華白海豚、 條紋海豚與長吻真海豚以及抹香鯨、大村鯨、布氏鯨等大型鯨等。透過樣本採集,可讓科學家對擱淺鯨豚有更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