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日不測不報所以無確診?
02月29日
在二月二十五日,日本國會上的一幕,令人驚訝。在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議員西村智奈美提問日本是否已開始使用中國捐贈的一萬二千五百份核酸測試劑,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查了一番,現場靜止了一分半鐘,加藤大臣才作了一個含糊回應。
加藤勝信於二十六日再解畫,說二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的六日內,日本進行的新冠病毒測試,一共做了六千三百人份,平均每天九百人份。日本政府此前說最多每天可以做三千八百人份測試,但實際上只做了九百人份,遠低於此前所講的水平。原來,日本不是不夠試劑,而是測試量很少。
議員和媒體再向下挖,便挖出日本政府的測試策略。政府在二月二十五日發佈《新冠病毒傳染病對策的基本方針》,要求各機構優先治療重症患者,輕症患者居家療養,以確保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不擴大可接受新冠病毒檢測的人群範圍。《方針》指明病毒測試的目的,是由過去掌握全部感染者,過渡到為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必要的診斷。《方針》更警告,出於對是否感染感到不安,未經事先約定便直接前往醫療機構就診,有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換言之,日本政府講明不會全面掌握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測試目的只是為了確診重症患者。
日本《經濟新聞》二十六日的社評說,日本專家會議認為「不可能完全防止個人感染新冠病毒,而是應盡可能減少重症和死亡患者。」由於東京首都圈內的醫院均集中應付「鑽石公主號」郵輪上重症患者,若有更多人需要治療,當地的醫療系統根本無力應付。
講得難聽一點,日本政府已放棄全面管控感染,任由病毒傳播,只集中治療重症患者。
美國的情況,恐怕與日本相類似。美國至今只有六十宗確診新冠肺炎個案,但是當十五號確診者的情況披露之後,令外界感到很震驚。這個十五號確診者是美國第一個「感染路徑無法追溯」的本土病例。這名患者於二月十九日從加州北部一所醫院轉院至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療中心,當時這名患者已經插了喉管和配了呼吸機,病情十分嚴重。加大戴維斯分校向美國疾控中心申請對患者進行核酸測試,但由於這個病例不滿足疾控中心的確診標準,當時不獲批准。直至四天之後(二月二十三日)美國疾控中心才批准進行核酸測試,二月二十六日報告出來之後,測試結果呈陽性。加大戴維斯分校醫療中心事後說,他們雖然已做好了防護,但仍然有「小概率」被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要求部份醫護回家隔離。
病情已經嚴重到插喉的病人仍不批准做核酸測試,主要原因是美國疾控中心於二十三日定出了確診標準,建議對三類人群進行核酸測試,但對「無接觸史但有症狀」的第四類人群,美國不會進行測試,那名十五號病例就是屬於第四類人群。他沒有到過疫區,近期也沒有接觸過確診患者,便不批准進行測試。美國疾控中心這個最新的測試標準,其實自相矛盾。對於那些沒有到過疫區或沒有接觸確診患者,但被傳染的人,就是那些「感染路徑不明」、在本土感染的人傳人案例。換言之,美國做核酸測試的前提已經排除了本土的人傳人感染,美國出現了一個「不測不報」的狀態。
美國疾控中心的網站的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美國只為四百四十五人進行了核酸測試,相對於南韓每天做六千人份和日本每天做九百人份,美國的測試實在少得可憐。
說到底,無論是美國或者日本,採取這樣寬鬆的「不測不報」的策略,其實是怕像中國一樣進行全面測試,可能會測出大量確診人群,如果像中國那樣全面封閉湖北的多個城市,全國大量減少公眾活動,恐怕會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究竟這種「不測不報」的策略,結果會如何?大家只能做觀眾了。這些「不測不報」的國家,還是少去為妙,這些地方可能比中國更加危險。(盧永雄)
全文刊於《頭條日報》「巴士的點評」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