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梁美儀教授及其團隊,發現近年本港海域內三丁基錫(TBT)的污染雖然有所減少,但三苯基錫(TPT)的污染則較以往嚴重,不少海鮮產品中檢測到TPT,更沿食物鏈於海洋生物體內倍增,在本港鄰近水域生活的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發現體內含高濃度的TPT,情況令人擔憂。

TBT和TPT是高毒性的生物抑制劑,極微量已足以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甚至導致死亡,有機會被人類食用影響健康。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已於2008年起嚴禁使用有機錫化合物作為防污劑。

團隊於2015至2017年間研究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樣本,以及海洋魚類的樣本,發現中華白海豚肌肉組織中的TPT濃度平均值是每克1893.8納克濕重,於江豚肌肉組織中的濃度的平均值則為每克1477.6納克濕重,比目前世上已知的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每克649納克濕重)要高。而成年中華白海豚體內的最高TPT濃度達每克3476.6 納克濕重,是偽虎鯨的5倍。而江豚幼體體內的TPT濃度最高達每克3455.6納克濕重,相比2003年從採集的江豚體內TPT最高濃度值(每克310納克濕重)高出十倍,意味著本港TPT污染的情況正在惡化。

研究又證實DPT和TPT可通過海洋食物鏈進行生物放大,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營養級別生物很可能通過膳食攝入DPT和TPT。梁美儀教授表示,市民應避免及減少食用大型魚類(如兩斤或以上的牙䱛魚和鯊魚)及底棲魚類(如牛鰍和鰨沙魚),可選擇甲殼類、貝類和較小魚類進食。團隊又促請各地政府要加強對有害化學物品的管制,從源頭杜絕及減少它們進入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