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西方興起「全球化終結論」、「中國脫鉤論」、「撤出中國論」等各種說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近日撰文,強調全球化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是投入產出、資源配置、規模效益等市場規則推動下形成的,不是個別政客或國家說了算。他相信大部分企業都不會撤出中國,因為重造工廠要巨額資金,經此一「疫」,企業元氣大傷,現時的重點任務是保留現金,撤走談何容易。

黃奇帆說,特朗普3年前上台就說要重振美國工業,但3年來,沒有甚麽企業撤出中國回流美國。即使疫情爆發,據摩根史丹利各地投行對歐美企業的查詢,也沒有多少公司說要撤走。

他道出三大理由,第一,撤走要重造工廠,在中國如果投資了10億美元的一個企業,在美國把他重造出來,至少需要15億至20億,成本更高。第二是勞動力,美國85%的勞動力都在服務業,疫情期間更沒有勞動力。第三是基礎設施。

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要2年才能恢復元氣,中國以外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也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並且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而且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它的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

所謂的撤資論、脫鉤論、全球化終止論都是短視的,意氣用事的,是從政治立場意識形態角度說的一些違反經濟規則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