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注資斬半 海洋公園前景仍坎坷
05月12日
議員對本土牌反應淡
海洋公園因為入園人數減少,連續多年錄得虧損,去年要求政府注資一百零六億元,計畫公布卻換來不少質疑,無論建制或非建制派議員都拒絕表態支持。其後,一場疫情爆發,立法會一度半停擺,海洋公園的注資計畫變成「半天吊」,直至今個星期,政府宣布把園方申撥的款項斬半,期望可以過關。
原先海洋公園的注資計畫可以分成兩大主體,部分資金用作償還銀行借貸的欠款以及營運的虧損;另一部分資金則是投資發展新園區。現在申撥款項減半,把建新園區的部分抹掉,當局還要求園方節省各項營運支出,實行「慳啲使」。
由於海洋公園年前曾經借貸興建新設施,借下銀行數十億元貸款,加上現在停園每月虧損過億元,如果無法獲得注資,公園最快下個月可能就要拉閘,這個結局相信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
在爭取注資初期,海洋公園曾打「本土牌」,強調這是香港人的公園,集體回憶。然而,這個策略的效果似乎一般。作為一個景點,人人都知沒有內地遊客,基本上沒有辦法營運,故此建制派一直把關注重點放在公園營運的可持續性,特別是斥巨資興建新機動遊戲景點,是否就代表能和區內其他成本更低的主題公園競爭。非建制派在凡政府支持都反對的前提下,對公園的「本土牌」反應冷淡,甚至有在園內工作的表演者都公開反對注資。
未來客源疑問更加大
現時,海洋公園的處境非常惡劣,要求注資大縮水無疑是明智之舉。然而,能否解除危機現時仍然未明。在縮水方案公布後,非建制派態度完全沒有改變,甚至把倒閉的危機說成是要脅政府。另一方面,這次斬掉注資興建新設施,未來如何令到樂園入場人數能否反彈,減低虧損,變成了新的疑問。
建制和非建制的質疑沒有完全消除,立法會拉布的暗湧和去年提出時比較有增無已。相反,現在社會上還多了關注,就是未來本地旅遊業的生態和路向,應該如何調整,有意見認為,香港地少人多,現時的社會矛盾,部分正源於大量旅客來港,令社區大叫吃不消,在疫情過後重啟旅業,是否應該積極調整結構,走重質不重量的路綫呢?若然本地旅客求質不求量,日後對內地團比例甚高的海洋公園,會有甚麼影響呢?
海洋公園的挑戰,是香港不少傳統行業的寫照。在地價貴,人工貴之餘,這些行業本來就存在隱憂,一場反修例暴露了潛藏的矛盾,再來一場風力十級的疫潮衝擊,很多行業和機構能否重振就大有疑問,他們何去何從就成為香港社會要回答的考題。
愈玩愈縮不安感濃烈
有人認為,海洋公園出現財政危機,不如把部分園區劃出來改變用途,變成商業或住宅用地,這樣就可以解決土地不足,獲得的資金也可以用來紓緩樂園的財政壓力。類似的建議若然放在個別項目上研究,當然覺得很易行得通。然而,當旅遊業、零售業等產業繼貨櫃碼頭、電影電視等逐一走下坡,香港愈玩愈縮的不安感覺就變成揮之不去。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架勢堂」 作者:齊秀峰